關于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位諸侯王,歷來說法不一,但公認的至少有三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
對于這三位霸主,歷朝歷代褒貶不一,但若征詢大圣人孔老夫子的意見,夫子一定會傾向于推崇齊桓公。
因為他在《論語》中就明確說過:
“晉文公譎(jué)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意思是,晉文公詭詐而不正派,齊桓公正派而不詭詐。
足見孔子對齊桓公的認可。
孔子為何稱贊齊桓公正直?
從一樁非常有名的劫持案——“曹沫劫齊桓公”就可以看出來。
司馬遷還將此事作為《史記·刺客列傳》的開篇。
這樁劫持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下面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風起云涌的春秋時期,回到當時的齊魯大地一窺究竟。
01
時代風云:齊魯矛盾和齊桓公的崛起
春秋時期的齊魯大地,存在著兩個重要諸侯國——齊國、魯國。
齊國,是西周開國功臣姜太公的封國,魯國則是大圣人周公的封國。
兩國均出身不凡,影響力巨大。
在西周時期,齊魯兩國還比較小,周邊蠻夷侵擾不斷,它們都忙于攻伐蠻夷。
再加上當時的西周王室比較強大,能夠有效維系諸侯間的秩序與平衡,因此那時候的齊魯兩國之間可謂相安無事。
隨著周平王東遷,周王室衰微,天下秩序逐漸混亂。
齊魯兩國實力日益壯大,兩者間的競爭與摩擦也逐漸擴大,斗爭愈加激烈。
在此過程中,齊國一直實行姜太公“舉賢而尚功”的國策,崇尚功績,廣攬人才,國力迅速崛起。
魯國實行的是周公“尊尊親親”的治國理念,強調宗法制度,提倡家族政治,任人唯親。
雖然維護了內部的和諧穩定,但在對外擴張與國力提升方面稍顯落后。
就這樣,兩國間的實力天平逐漸傾斜,齊國越來越比魯國強大。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大臣殺害,齊國大亂。
這時,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在莒(jǔ)國和魯國避難,雙方都想趕快回國,奪取王位。
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在齊國貴卿國氏、高氏的支持,以及鮑叔牙的輔助下,率先回國,成為齊國國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魯國支持的公子糾由于晚了一步,錯失國君之位。
齊桓公即位后,逼迫魯國殺死公子糾,魯國迫于無奈,只得照辦。
雖然魯國百般退讓,但是對于有稱霸天下野心的齊桓公來說,公子糾之事恰似天賜良機,為他征伐魯國提供了名正言順的借口。
此后幾年,齊國屢次興兵伐魯,而魯國方面的主要統帥就是曹沫。
身為弱勢方的主將,曹沫可謂倒霉“到家”了。
02
個人努力:逆襲上位的大力士
曹沫,史書并未記載其身世背景,但是從魯國史書的蛛絲馬跡來看,“曹”這個姓氏絕對不算魯國的名門望族。
以魯國“尊尊親親”的傳統來說,若曹氏家族真的比較顯赫,應該有很多姓曹的名人載入史冊。
但除了曹沫以外,魯國有記載的曹氏名人就一個曹劌(guì)。
而《左傳》明確記載曹劌并非“肉食者”,也就是說他不是權貴。
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曹沫的出身應該不是特別好。
雖然曹沫出身一般,卻擁有非凡的體魄與過人的勇氣。
他力氣大,作戰勇敢,因此被魯莊公賞識,并得以破格提拔,躍居將軍之位。
這在看重血緣關系的魯國,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見曹沫才能過人。
齊桓公即位后,多次攻打魯國,曹沫作為魯國的主將,屢次挺身而出,直面強敵。
然而,由于兩國實力懸殊,曹沫雖英勇無畏,還是多次戰敗,導致士兵傷亡慘重,戰局每況愈下。
這使得魯莊公深感憂慮,最終決定以割讓城池為代價,換取與齊國的短暫和平。
盡管曹沫屢戰屢敗,但魯莊公對其的信任并沒有減少。
魯莊公深知戰場勝負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也并非曹沫之過。
這份深厚的信任與理解,讓曹沫心中充滿了復雜的情感——既有對魯莊公知遇之恩的深深感激,也有對自己未能守護疆土,屢遭挫敗的愧疚,更有對齊國的強烈仇恨。
于是,曹沫暗中籌謀,準備利用齊魯兩國即將舉行的和平談判這一契機,實施一場驚天動地的行動,一雪前恥。
03
會盟驚魂:突然發作的挾持事件
公元前681年,齊魯兩國答應在柯地會盟,打算用盟誓的方式,終結長久以來的紛爭。
會盟現場氣氛微妙,既輕松又凝重。
輕松的是齊國,齊桓公志得意滿,不時調侃幾句魯莊公;凝重的是魯國,魯莊公尷尬賠笑,恭敬之下不失尊嚴。
齊國群臣皆沉浸于勝利的喜悅之中,而魯國君臣雖心有不甘,卻也難掩對和平的渴望。
其中,只有曹沫悶悶不樂,只是低頭不語。
隨著交談漸入尾聲,齊國適時拿出精心準備的和平條約,魯莊公佯(yáng)裝細閱,旋即表示沒有異議。
接下來便是盟誓儀式了,這盟誓一旦完成,便意味著魯國割讓的土地將由齊國合法占有,成為既定事實。
曹沫按捺不住胸中怒火,猛然起身,疾步沖向高臺。
他自袖中抽出早已準備好的匕首,動作迅捷無比,齊桓公的衛士們尚未及反應,已被其勢不可擋的氣勢沖散。
轉瞬之間,曹沫已將鋒利匕首架在齊桓公脖子上,會場內頓時一片嘩然。
齊桓公畢竟是一代明君,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非但沒有慌亂,反而目光如炬,冷靜地轉向魯莊公。
只見魯莊公亦是滿臉驚愕與不安,正高聲呼喊著讓曹沫住手,其神情中透露出對事態發展的不解與恐懼。
齊桓公心中已經明白,此舉并非魯莊公授意,而是曹沫個人所為。
于是,齊桓公問曹沫:
“您想要什么?”
曹沫大聲地說:
“齊強魯弱,您恃強凌弱,侵占我魯國疆土,這太過分了。
請您還是好好考慮該怎么做吧。”
齊桓公略一沉吟,說:
“既然如此,那么今天的盟約作廢,齊國所占魯國之地,盡數歸還,如此可好?”
得到承諾后,曹沫立刻扔下匕首重新回到群臣之中,面色如常,仿佛方才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從未發生。
齊桓公冷冷一瞥魯莊公后,猛然一甩衣袖,大步走出會場,會場內頓時寂靜無聲。
魯國君臣面面相覷,神色各異,充滿了對未來的迷茫與不安。
他們不知道齊國是否會信守承諾,歸還失地;更懼怕此舉會激怒齊國,招致更猛烈的報復。
魯國上下都籠罩在一種緊張而忐忑的氛圍中,焦急地等待著齊國的下一步行動。
04
僥幸成功:管仲的金玉良言
齊桓公返回齊國,心緒難平,怒火中燒,于是和相國管仲商議,意欲毀約食言,興兵伐魯,誓要讓魯國付出沉重代價。
然而,管仲作為千古名相,其見解獨樹一幟。
他向桓公進言:
“君上志在四海,魯國那點土地對您來說只是蠅頭小利,相較而言,您在天下人面前的信用才是大利。
貪圖小利以求自己痛快,便會失去諸侯和天下人的信任、支持。
我看不如將土地還給魯國,這樣才能顯示大王的胸襟。”
齊桓公聞言,沉思片刻,終覺其言在理,遂下定決心,安排人將齊國所占魯地悉數還給魯國。
消息傳到魯國,魯國上下歡聲雷動,視此為外交奇跡。
曹沫因此功高至偉,深得魯莊公倚重,其英勇與智慧更為世人所頌揚。
曹沫此舉雖以下犯上,違背禮法,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與智勇雙全的品質依然值得肯定。
遺憾的是,他所擁有的智勇終究是小智小勇,相較之下,管仲才是大智大勇。
看上去,魯國不損一兵一卒就要回了土地,而齊國丟了面子,吃了個啞巴虧。
然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齊桓公在面對無端受脅的困境時,仍能秉持誠信,如約歸還領土。
此舉彰顯了大國應有的氣度與風范,也讓各諸侯看到了齊桓公的守信,紛紛與齊國結盟,奠定了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霸業。
反觀魯國,因戰場失利,便在莊重的會盟上挾持他國國君以強求領土。
此等行為,無疑違背了道義與禮法,透露出其戰略視野的狹隘與局限,預示著魯國未來的衰微之路。
這樁劫持案也提醒我們,信用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