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山頭源于東溪朱氏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并于2009年第六屆續(xù)譜時與興國東溪朱氏合修大成,完成了最終的認祖歸宗。然而,近年來,他們族中部分宗親仍然糾結于“少一”與“紹一”之誤,以及道光年間超亭先生那篇序文來推翻東溪說,還通過所謂的實地走訪和道聽途說來推測朱家山頭的源流,甚至得出了朱家山頭是文公朱熹子孫的結論來,一時讓人錯愕不已。
經(jīng)過梳理,現(xiàn)將這部分宗親的觀點的公布如下,供有識之士參考。
辛四公成了勝四公
他們族中有一些喜歡咬文爵字的文人,不承認自己源自東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東溪朱氏譜載的是少一公,他們的譜寫的是紹一公。至于少一和紹一是不是同一人,我在自己那篇《辛園朱氏遷冶析疑》一文已有說明,這里就不再述說了。
本著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紹一與少一是不是同一人是可以討論和探討的,可他們突然又說自己譜里辛四公的名字弄錯了,譜里的辛四公應該是勝四公。
這我就糊涂了,既然摳字眼說紹一非少一,那么辛四就怎么成了勝四呢?這豈不陷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之嫌?為了攀附文公朱熹,不惜把“辛”字換成“勝”字,且不說文公子孫中有沒有勝四這個人(注:查《考亭紫陽總譜》,文公朱熹后代沒有“勝四”此人),但這種臆想之舉確實令人驚訝,難道叫了幾百年的發(fā)源地朱辛園也要改名為朱勝園?
“新二世祖”之說
我曾問過他們族中的宗親,既然你們認為少一和紹一不是同一人,那譜中載明的榮九公太七公跟東溪譜重合又該如何解釋?他們的回答是,譜中早已載明,紹一公是一世祖,榮九公是“新二世祖”,兩人的血緣關系還有待考究。
突然冒出“新二世祖”之說,讓我一時摸不著頭腦,我翻遍他們譜里的每一篇文章,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二世祖”的文字表述,那就是我前文提到的超亭先生的那一段話:“當宋中葉我紹一公始來荊楚其間遷徙不一其地惟寄望廬金湖卜筑於太陽山下堂構為之一新二世祖榮九公遂克紹箕裘焉越太七越辛四越祖十一諸公凡五世矣……”
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但大凡學過古文的人應知道怎么斷句,“堂構為之一新”和“二世祖榮九公”之間不該有個標點?
遷徙路線圖
首屆修譜時,超亭先生對紹一公的遷徙路線是這樣描述的:自紹一公始遷江右由田入通陽二都,徙咸寧瓦稍嶺,適壽昌吳剝嶺,至金湖,卜宅于太陽山下。
如今這部分宗親認為紹一公遷徙路線是先由皖入豫,再由豫入冶邑,最終定居朱家山頭。此遷徙路線圖則與超亭先生的說法大相徑庭。既然相信超亭先生的文章,說紹一公不是東溪的少一公,但在紹一公的遷徙路線圖上又不采用超亭先生的說法,不知是何意。
共祖成了先祖
超亭先生在文中說過,與文公共祖古僚公。
如果尋根溯源的話,大部分朱姓基本上都與文公共祖,難道這兩個字不是這樣理解?可偏偏有人拿來大做文章,宣揚文公就是自己的先祖。
如果亭超先生當年認為自己一族真是文公子孫的話,那還不得大書特書一番?后世幾屆譜序更會不停地重復前人的話,以文公子孫為榮。遙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成為文公子孫,也是想盡辦法。更何況我等平民百姓呢。
關于“新安縣朱氏”說
他們認為自己是文公朱熹子孫的另一個證明來源于族中一位老人的回憶,說曾經(jīng)有安徽省新安縣一支朱氏因建祠堂拿著家譜找他們捐資,既然他們拿著家譜來要我們捐資建祠堂,那肯定說明我們是他們那支人馬。
懂朱氏家譜的人都知道,安徽沒有新安縣,只有新安朱氏。這里的“新安”二字指的是新安江,即錢塘江的源頭,具體位置在徽州篁墩周圍,也是我們江南朱氏的發(fā)源之地,所以,新安朱氏建祠堂,找到他們捐資當然沒錯。但僅憑新安朱氏建祠找他們捐資一事就推翻源自東溪說,那東溪朱氏多次相邀他們,怎么就不認可了呢?
實地取證說
為了證明本族紹一公不是東溪的少一公,他們還真的去了東溪田畈(也有可能是亭山莊)進行了一番實地調查。事后據(jù)部分宗親告訴我,他們問了村中幾位老人,得到的信息是東溪的少一公是明朝初期人。于是他們就得出結論,紹一和少一不是同一人也。
對他們這種調查研究的方式,某實不敢茍同,他們要么是高估了東溪宗親,以為人人都是譜學專家。要么是故意而為,帶著目的去調查,終于從東溪宗親的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資料。
要是他們能移步幾十米去村前的田地上看一下四七公之墓的話,肯定不會認可少一公是明朝人這一說法了。新修的四七公(少一公之父)之墓就離他們的調查之地不遠,且十分醒目,墓碑里清清楚楚地寫著,四七公是宋朝人。父親是宋朝人,生的兒子怎么會是明朝人呢?
再說,現(xiàn)代人跑到當?shù)厝フ{查一千多年前的歷史,能調查出什么結果且不去談它,但至少應該召集當?shù)囟V的宗親座談一下,交換一下各自的看法和意見吧?他們這種調查方式,與古代官員的微服私訪無異。
至于某人家挖出刻有“紫陽”二字的石塊,辛四公之兄辛一公家譜的早期文章,以及要求東溪朱氏拿出乾隆年間的家譜來證明等等,更不值一辯了。這一切都是部分宗親為了改認文公朱熹提前造聲勢而已。
歷史不容更改,更不容篡改。我們希望這些宗親本著科學的、辯證的歷史觀研究家族文化的的傳承和發(fā)展,還原家譜的本來面目,唯有如此,才能讓家譜研究既能成為連接血脈親情的紐帶,又能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真實可靠的民間史料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