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2025年上半年,特朗普關稅政策使美國關稅收入激增至872億美元,接近企業所得稅規模。平均有效稅率達20.6%,創1910年以來新高,引發罕見稅收結構。關稅政策雖可能固化難撤,但通脹影響有限,因出口國降價應對。特朗普經濟學通過不平等貿易協議鞏固美國經濟地位。
一、特朗普關稅帶來的收入的規模,被認為僅次于企業所得稅。
關稅收入正在迅速充實美國政府的財政。在特朗普上臺后的2025年上半年,美國的關稅收入總計達到872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的數據顯示,關稅收入自白宮出臺對等關稅的4月起激增,6月達到26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2倍,是5月份的1.2倍,4月份的1.7倍,3月份的3.1倍。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的分析顯示,截至6月底,對等關稅的10%基本稅率產生了超過177億美元的關稅收入,25%的汽車和汽車零部件關稅收獲了107億美元的稅收。
預計今后將達到僅次于企業所得稅的規模。如果關稅收入作為穩定財源的地位得以鞏固,今后即使政權交替,也有可能難以撤銷或下調。
另據美國耶魯大學預算研究所的統計,截至7月13日,美國關稅的平均有效稅率為20.6%,達到19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進口額中的關稅負擔比率也在迅速提高,從2025年3月份之前的2.2%~2.4%,增加到4月份的5.73%,5月份的8.11%。
美國總統特朗普計劃從8月1日起啟動對等關稅的新稅率,并顯示出對更多關稅的期待稱:“將有很多錢進入美國”。伴隨新稅率的生效,美國的有效稅率有可能進一步上升,關稅占進口額的比例也將進一步擴大至10%-15%區間。
二、美國形成在發達國家中罕見的稅收結構。
白宮雖然標榜對等主義,但也試圖借助其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通過與各國的關稅與貿易談判,達成內容有利于美國“單方面”的不平等貿易協議。
比如,進入7月后,特朗普公布了與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的協議,美方對越南、印尼維持20%和19%的高關稅,但貿易協議另一方的越南和印尼則對美國產品實行零關稅,這種與WTO規則完全背離的扭曲的有利于美國的“單方面”不平等貿易協議引人關注。
7月6日,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在接受ABC采訪時,針對與越南的協議內容表示贊賞,稱“非常好。是極為(有利于美國)單方面的內容”。
近幾十年來,關稅收入只占美國聯邦政府征收的總收入的一小部分。比如2024年,雖然美國財政總收入占 GDP 的17.1%,但關稅僅占 GDP 的0.3%,占財政總收入的1.75%。特朗普的新關稅可能會改變這一趨勢。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關稅占美國稅收的比例為1.8%。英國為0.7%,法國為0.006%,中國為1.4%。在世界銀行統計的關稅比重超過5%的35個國家和地區中,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
但是,按照美國目前的關稅收入增長趨勢,2025年美國的關稅收入在稅收中的占比,將超過6.2%。作為超級經濟大國,美國正形成罕見的稅收結構。
三、如果關稅收入在美國財政收入中持續固化,特朗普卸任后也難撤銷。
我們需要警惕的是,美國的關稅作為財源因其持續增長而被固定化、依賴化,進而發展為難以撤銷或下調的事態。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預測稱,在2026年至2035年度的美國的稅收中,所得稅為36.8萬億美元,薪資稅為22.0萬億美元,企業所得稅為4.7萬億美元。
而2026-2035 財年的關稅收入將達到2.8萬億美元,這一預測還未包括特朗普在5月中旬以后最近采取的任何關稅行動,比如銅關稅。CBO預測,加征關稅到2035年度將使美國的財政赤字減少共計2.8萬億美元。占稅收總額67.5萬億美元的4%。
如果取消2.8萬億美元的加征關稅,簡單計算相當于將企業所得稅稅率降至三分之一的沖擊,將導致財政惡化。
實際上,美國已經出現過政權更替后仍延續此前關稅的先例。特朗普第一屆政府自2018年以來對我國加征的關稅就是典型事例。當時的理由是我國侵犯知識產權,征稅范圍涵蓋了廣泛品類。
拜登上臺當初曾討論撤銷特朗普關稅,但猶豫后被繼承。在借此要求中國糾正“不公平的貿易慣例”的同時,還推進了考慮安全保障的供應鏈重組。純電動汽車(EV)、鋼鐵和半導體等核心品類的稅率也被進一步提高。
關于通過下調關稅來促進“自由貿易”的以往的政策,從第一屆特朗普政府轉變方針以來,到現在也一直在延續。
四、美國關稅引發的通脹有限,進一步奠定了“特朗普經濟學”的美國經濟政策地位。
我們將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以來以關稅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冠以“特朗普經濟學“的Label,是因為其經濟政策徹底打破了幾乎所有的市場預期。
最核心的是,在美國,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通脹的擔憂在減退。向美國出口產品的日本汽車制造商通過降價20%消化了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部分,對美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有限。這是特朗普能夠繼續通過關稅向其他國家施加壓力的原因之一,也是特朗普經濟學能夠成功影響美國經濟結構的主要原因,還將是特朗普經濟學將成功影響美國未來經濟政策的原因。
雖然6月份美國的關稅收入同比增長3.2倍,環比增長五分之一,但目前來觀察,關稅對美國物價的影響有限。
美國CPI在6月環比上漲0.3%,同比的通貨膨脹率為2.7%,與市場預期基本一致。不包括價格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脹率,6月環比上漲0.2%,低于0.3% 的市場預期。同比上漲2.9%與市場預期一致。分類看,推動美國6月CPI環比與同比漲幅擴大的,都是與關稅無關的食品和住房等類別,與關稅有關的汽車等類別價格反而有所下降。
對關稅更敏感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6月份環比漲幅為零,較5月份回落了0.3個百分點,也低于市場預期的0.2%;同比上漲2.3%,較5 月份回落了0.4個百分點。不包括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PPI,環比也與5月持平,同比上漲2.6%,與5月持平。均低于經濟學家的預期。
7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CNBC的采訪時自信地表示: “反對派希望經濟減速,通脹大幅加劇。但是,這些情況都沒有發生”,他駁斥了新的關稅上調措施會導致物價上漲的擔憂。
美國高盛集團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雖然現在宣告勝利為時尚早,但不得不承認,初期階段關稅的影響比預期的要小”。
自2月起,首先被加征額外關稅的中國,對美出口價格出現下降。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按全行業計算,2025年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貨物價格,比2024年12月下降了約2%。可以從邏輯上推理,面對美國的高關稅,為了努力減少關稅對出口的影響,中國出口商下降了出口價格。這應該是關稅上調并未推動美國通脹的主要原因。面對全球性的供給過剩,美國市場的巨大誘惑,迫使出口商主動降低出口價格來對沖關稅的影響。
更讓專家吃驚的是,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乘用車價格的急劇下跌。據日本銀行統計,3月至5月期間,日本汽車出口到北美的價格下跌了17.7%。這被認為是為了盡可能避免在當地漲價,即使降價削減利潤也要確保市場份額。
日本汽車制造商在1990年代以后的長期通縮下,也曾通過降低出口價格來應對日元升值這一外部壓力。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指出,這種價格策略壓縮了企業利潤,并產生了通縮壓力。
這種情況很可能會促使特朗普采取更高的關稅政策。因為大國提高關稅會通過需求減少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降的“最優關稅理論”正在被驗證。
7月8日,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發布的分析報告中指出,即使加上關稅成本,進口商品的價格仍比關稅實施前便宜。
特朗普隨后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正如我一直預測的那樣,進口價格實際上在下降。假新聞和所謂的經濟學家們又錯了”。
特朗普在敦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降息時說:“應該將這個新調查結果給杰羅姆·鮑威爾看看,他一直像嬰兒一樣抱怨幾個月來根本不存在的通脹,拒絕做正確的事”。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