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愛國戍邊精神,踐行醫者仁心使命,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在學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黃宏春、何志川等老師的帶領下,于7月13日至15日奔赴祖國南疆靖西市,開展了一場以“青春戍邊筑國門,醫心為民促團結”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對邊疆的深情探訪,更是一場青春與責任的交響樂章。
7月13日,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在靖西市壯族博物館參觀。劉美余攝
探秘壯鄉文化 賡續紅色血脈
陽光透過輕紗般的云層,灑在靖西市壯族博物館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輝。7月13日下午,服務團隊員們踏入了這座歷史的殿堂。
在革命歷史展區,一件件承載著崢嶸歲月記憶的革命物件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這些物件,是邊疆人民保家衛國的見證,也是我們紅色血脈的延續。”講解員語氣中滿是自豪與感慨。隊員們靜靜聆聽,心中涌動著對先烈的無限敬仰與對家國的深沉熱愛。
技能傳承戍邊人 共筑安全防線
“大家注意看,心肺復蘇的關鍵在于按壓的深度和頻率,要確保每次按壓都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該服務團隊員朱詩雨一邊示范,一邊耐心講解。
14日上午,衛國戍邊服務團走進吞盤鎮邊境派出所。一場別開生面的交流學習與急救技能培訓在這里拉開序幕。
“這個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之前只是聽說過,今天終于有機會親手試試了。”一位民警在隊員的指導下,成功完成了模擬實操,臉上洋溢著成就感。通過模擬實操和互動指導,民警們有效提升了在緊急情況下實施初步生命救援的能力,對服務團的專業與熱情贊不絕口。
7月14日,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成員與吞盤邊境派出所民警在中越邊界線巡邏。隆源攝
服務團隊員們與民警一同參觀了中共靖鎮支部舊址,了解了支部成立背景和戍邊英雄故事。他們還穿越崎嶇的山徑,頂著烈日,跟隨吞盤邊境派出所民警開展日常邊境巡邏,用腳步丈量祖國的邊境線。
“界碑后方綿延的群山,都是邊防民警誓死守護的祖國畫卷……”站在中越邊界線679號界碑前,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了“國門”的分量與戍邊民警的艱辛奉獻,愛國情懷與守護邊疆的使命感在心中激蕩。
7月14日,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在靖西市龍邦鎮護龍村教授村民海姆利克急救法。朱楊敏攝
健康知識進萬家 醫心溫暖邊疆情
在邊境龍邦鎮護龍村和靖西市康城社區,服務團隊員們為群眾送去了健康與溫暖。
“大叔大媽們,今天我們來教大家一些日常急救知識,關鍵時刻能救命哦。”隊員唐石晗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的示范,向村民們普及了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及基礎包扎知識。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點頭表示理解,并積極參與互動練習。
康城社區居民現場學習包扎方法在康城社區,服務團成員們不僅開展了衛國戍邊知識演講,還現場教學了常用醫學急救措施。他們耐心細致地講解操作要點,手把手指導居民進行實操練習。“這個包扎方法真不錯,我學會了,以后遇到緊急情況就能自己處理了。”一位居民感激地說。
此次活動,不僅有效提升了邊民和社區居民的健康安全意識與自救互救能力,更讓服務團成員們深刻體會到了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專業價值。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劉美余、朱楊敏、張榮濤、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