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的云南文山,山林里的野生三七還是 "金不換"—— 喜古鄉(xiāng)的余和謙心里動了個念頭:"要是三七能種出來,老百姓就能用上這好東西了。"
可是三七之所以珍貴,也因為嬌氣。它喜陰怕曬,愛濕又忌澇,人工栽培難如登天。
老爺子1952年就從《科學(xué)畫報》上翻找法子自制防蟲藥,學(xué)著砍樹枝搭蔭棚,模擬森林里 "三分陽、七分陰" 的環(huán)境;終于突破了人工種植的瓶頸。
1961 年,余和謙剛初中畢業(yè)的兒子余子畏,跟著父親鉆進了三七棚。他帶著喜古鄉(xiāng)整個生產(chǎn)隊一起種三七,在1970、1980年代,爭取共同富裕,和父親一樣,一輩子和三七打交道。
但是到了第三代余育啟,在當時卻覺得,自己這輩子不可能種三七。因為種三七最苦最累,而且:"那時候老師批評調(diào)皮學(xué)生,總說 ' 以后只能去種三七 '。
結(jié)果,誰也沒想到,也許是血脈里的基因在呼喚,大學(xué)上了兩三個月,余育啟退學(xué)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兜來轉(zhuǎn)去,最后還是扎進了三七田。
2021年,余育啟城里長大的 95 后外甥,再一次做了同樣的選擇:大學(xué)畢業(yè),拎著鋤頭進了三七地。"讀書時假期來幫忙,就覺得這東西真神奇 —— 種出來能治病,能讓人有精神。" 年輕人皮膚白凈,卻敢在烈日下蹲一整天,跟著外公、舅舅一步步學(xué)習(xí):"就想種出比別人都好的三七。"
八十載光陰流轉(zhuǎn),老爺子的土辦法,變成了余育啟引進的科學(xué)管理,他的基地和喜古鄉(xiāng)的山頭遙遙相望,就像祖孫兩輩之間的對話。
云霧又起時,新一季的三七籽在土里發(fā)了芽。八十載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看看新聞記者: 周昱
編輯: 周昱
責編: 胡圣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