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七月的靖西,層巒疊嶂的喀斯特峰叢被晨霧漫過,像披上了一層青灰色的鎧甲。這座橫亙在中越邊境的小城,253公里的邊境線串起132座界碑,古炮臺的殘垣在海拔800米的山巔守望百年,新時代警務站的燈火徹夜不熄。
7月14日,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來到靖西市吞盤鄉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在吞盤邊境派出所民警的帶領下,師生用腳步丈量祖國邊境線,巡邏道上的足跡、崗亭里警惕的目光、鐵絲網下的界碑,讓戍邊工作的艱辛與榮光立體可感。邊關的風裹挾著家國情懷,引起青春與熱土的共鳴。
“同學們請看,這就是靖鎮區第一個黨支部的誕生地。”民警抬手示意那座石砌小屋,不過幾十平方米的石坯房屹立在山坳里,離邊境線不足一里,墻縫里還嵌著當年的風霜。革命年代,隆建南、許勝男等革命前輩就在這四處漏風的屋子里,借著桐油燈豆大的光秘密集會,把革命火種種進邊境的崇山峻嶺。
墻上泛黃的照片、展柜里打滿補丁的粗布衣布鞋、磨禿鞘的短刀武器,都在默默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而如今,弄乃村各家各戶的炊煙裊裊,黨支部帶領鄉親們初心不改,筑夢前行,在這片土地上深扎根系,把當年的火種釀成了萬家燈火。
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師生與派出所民警在吞盤鄉靖鎮區黨支部舊址重溫入黨誓詞。朱楊敏攝
黨支部舊址旁,蒼松翠柏靜靜矗立。實踐團成員在民警與老師的帶領下,挺直脊梁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鏗鏘誓言漫向邊境線,在這片熱土久久回響。黨徽被陽光鍍上金邊,紅色基因在邊疆地區閃耀,將“為人民服務”的熾熱信念,伴著山風刻進每顆年輕的心間。
正午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山石被曬得發燙,實踐團隊伍沿著蜿蜒的沿邊山路行進。路上時常能看見一些無名碑,民警說:“這些無名碑是守衛邊疆犧牲的先輩。他們矗立在山野之間,生生世世守護著他們熱愛的祖國山河,守護著他們熱愛的家鄉。”
圖為靖西吞盤邊境派出所指導員為大家講解界碑的故事。劉美余攝
當“中國679”隨著青灰色石碑撞入視野時,隊伍驟然靜了下來。界碑在山坳里站成永恒的姿態,風雨侵蝕卻不能沖淡“中國”的鮮紅。“原來這就是界碑。”該服務團成員趙同學指尖貼上石碑,感受石頭的冰涼混著歲月摩挲出的溫潤。抬眼處青山如黛,綿亙的山脊正沿著界碑指引的方向鋪向天際。此刻大家才讀懂地理課本上一條國境線的分量——它是一個個界碑的矗立,是鮮血的溫度,是千萬雙眼睛日夜守望。
右江民族醫學院大學生通訊社衛國戍邊服務團師生在邊境線上聆聽邊警的戍邊故事。張榮濤攝
“這場青春的奔赴,是我無悔的選擇!”民警與師生們圍坐在界碑旁,山風獵獵,從安徽到千里之外的靖西成為駐守南疆一線的移民管理警察,張晨堅定地說:“我畢業后換過好幾份工作,直到四年前攥住國考準考證,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安徽到靖西的距離,在地圖上是條直線,在我心里卻是坐標——左邊系著家的方向,右邊刻著國的疆界。”他轉頭看向身邊的年輕面孔,目光懇切:“邊防警察就該像界碑,把孤獨嚼碎了咽下,把艱苦踩成腳下的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不是空喊口號。你們作為醫學生,將來無論是守著城市的無影燈,還是邊境衛生院的藥箱,只要胸腔里跳著家國,哪里都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天地。”
此次靖西邊境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洗禮和信念的淬煉,更是一場青春的征程。當暮色降臨,吞盤鄉的燈火與邊境線上的星光連成一片,服務團成員們望著界碑的方向,家國情懷的種子在心中扎根。以青春之我,擔時代之責,強邊有我,請祖國放心——這不僅是誓言,更是即將書寫在祖國邊疆大地上的青春答卷。(劉美余、朱楊敏、張榮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