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活動去投稿↑
作者:寧波市海曙區橫街鎮衛生院 徐麗娜
晨霧漫過山脊,竹絲嵐村的蜿蜒山道上,總有一抹身影背著紅藥箱穿行。二十七載光陰,山澗溪流刻深了谷壑,青絲悄然染上霜色,而“家庭醫生”四個字,在這片海拔500米的土地上,沉淀為最溫暖的注腳。
簽約:荒蕪土地上的信任萌芽
1998年的竹絲嵐村,像一座被時光遺忘的孤島。蜿蜒山路阻隔了外界,三百多位村民在此生活。當21歲的單艷蕓帶著父親“山里人看病難,總要有人去”的囑托到來時,迎接她的是村民警惕的目光——這個年輕的姑娘,真能成為他們的健康依靠?
簽約本上最初的墨跡稀疏。村民摩挲著協議邊緣,眼神猶疑:“看病還能上門?哪有這好事?”單艷蕓不急不躁,她深知,信任需要用腳步丈量,用真心澆灌。
春去秋來,簽約率攀升至95%。這314份協議的背后,是她無數次翻山越嶺的堅持,是深夜里劃破黑暗的手電光芒,更是村民們從“試試看”到“非她不可”的轉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早已不是一紙協議,而是村民心中最堅實的健康契約。
守護:歲月長河里的溫暖篇章
竹絲嵐村的山路,是單艷蕓用腳步繪就的責任地圖。散落在山坳陡坡間的五十余戶人家,最遠需徒步四十分鐘。然而,險阻從未成為她腳步的桎梏。
夏日驕陽,汗水浸透衣衫,又在山風中吹干;寒冬大雪,她踩著結冰路面,一步一滑卻無比堅定。那只紅藥箱,隨著步伐輕輕晃動,裝著器械藥品,更承載著村民的健康希望。
2022年寒冬,一場與死神的競速。八十歲的李大爺突發中風,山路已被冰雪覆蓋,光滑如鏡。單艷蕓毫不猶豫,鞋上綁好草繩,背起藥箱便深一腳淺一腳地奔去。寒風割面,積雪灌鞋,她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快!再快一點!
趕到時,顧不上疲憊,她迅速展開急救。冷靜的判斷、熟練的操作,為老人搶回寶貴時間。那一刻,紅藥箱里的器械不再冰冷,化作守護生命的暖流;她的“鐵腳板”,踏出了一條生命通道。
衛生室里,藏著單艷蕓的兩個“寶貝”:泛黃的“健康日記本”與色彩分明的“健康晴雨表”。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二十多位重點村民的生命律動——張奶奶的血糖曲線、陳大伯的心臟指標、汪奶奶的呼吸頻率……每一個數字,都是她日復一日的守護。
“健康晴雨表”上,紅、黃、綠如跳動的音符:紅色是緊急關注,黃色需定期隨訪,綠色做健康宣教。這張圖如同她感知健康的神經末梢,為村民筑起堅固防線。
她的手機,是永不關閉的“云端診室”。無論晨昏,村民的消息總能換來及時的溫暖回復。為了讓村民享受更優質的資源,她從零學習“云診室”5G遠程診療系統。門診空閑時便反復鉆研,虛心請教,筆記記滿操作要點。如今,村民足不出戶便能與寧波專家“面對面”,便利的背后,是她默默的付出。
面對鄉村的“銀色浪潮”,單艷蕓敏銳地捕捉到鄉鄰對健康的深切渴望。她埋首中醫典籍,四處拜師學藝,將艾灸、針灸等適宜技術一一琢磨透徹。衛生室一角,艾條與銀針靜靜佇立,藥香如縷。看著鄉親們眉宇間的愁苦漸漸舒展,她探索中醫服務的步履愈發堅定。
沉淀:紅藥箱里的歲月溫度
二十七年,紅藥箱不知更換幾回,承載的故事卻愈發醇厚。里面裝著李大爺急救的藥品、張奶奶監測的血糖試紙、陳大伯的復查報告,也裝著村民們悄悄塞進的雞蛋、青菜……
這些尋常物件,是歲月頒贈的珍貴禮物。它們見證了她的青春芳華,更見證了醫患間超越血緣的深情厚誼。當點滴被時光串起,便化作丈量守護與信任的溫暖刻度,在歲月長河里熠熠生輝。
當最后一縷天光隱沒山脊,單艷蕓的身影融入漸深的藍。山路無言,卻記得每一道執拗的足跡;星辰不語,仍見證著每一盞深夜點亮的燈。她以身為橋,渡人于病痛之河;她化身為山,將守護的根系深扎進這片土地跳動的脈搏——原來,最恒久的豐碑,不必銘于金石,就在紅藥箱跋涉的顛簸中,在村民們舒展的眉宇間,無聲矗立。
編輯:朱紅劍 校審:鄭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