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 總第933期
值日編輯:宋可馨 阿斯蘭
審核:關云逸王若桐
執行主編:陳卓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2025年2月,莫迪同特朗普在華盛頓會晤。圖源:《外交事務》
《外交事務》2025年7月16日發表題為《印度如何安撫美國》的評論認為,特朗普再次上臺后,美國放棄對印“戰略利他主義”,因此印度必須反向采取戰略利他,以維護雙方關系,并實現自身長遠利益。本文作者米蘭·瓦什納夫(Milan Vaishnav)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南亞項目高級研究員兼主任,同時擔任埃德蒙·A·沃爾什外交學院客座教授。
過去二十年間,印度長期受益于美國的“戰略利他主義”政策。從小布什政府至拜登政府,美國長期致力于扶持印度崛起,希望印崛起改變亞洲權力格局,特別是對沖中國,將局勢推向有利于美國的方向。這是印美深度戰略融合的根源。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美國優先”政策與美對印“戰略利他主義”的矛盾因一系列原因并未充分暴露。當時,特朗普政府外交仍由共和黨傳統精英把持,新冠疫情凸顯印制藥能力的重要性,且2020年中印邊境沖突也促進了印美安全情報合作。這些因素催化兩國在防務、情報及太空領域深化合作,推動重啟“四方安全對話”。
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啟后,美叫停對印“戰略利他主義”,轉而要求印證明對美戰略價值。在特朗普政府對華戰略缺乏一致性的大背景下,印對美戰略價值難以錨定。美不再相信印“內在價值”,而是從“美國第一”出發對印提出一系列即期要求。一是美國威脅對印加征“對等關稅”,要求印在市場準入方面對美讓步。二是美公開要求印購買更多美制武器。三是美要求印購買更多美液化天然氣和石油等能源產品,美還要求印對美資開放民用核能投資領域。
面對美暫停對印“戰略利他主義”,印有必要做出短期讓步,以更好維護印美戰略關系。印度當前有必要滿足特朗普政府“交易”需求,以等待更具傳統戰略思維的美政客上臺,這最有利于印遠期安全與繁榮。印美戰略合作對印非常重要:一是經濟發展方面。印需要美資本推動印經濟增長,滿足其年輕人口就業需要。二是安全防務方面。印同時面臨來自中巴等多個方向的壓力,印面對中國脆弱性不斷攀升,上一輪印巴沖突暴露印安全短板。印需要對美合作平衡中國。三是產業科技方面。盡管印工程人才充足,但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基礎薄弱,缺乏必要資金和設施,依賴美國投資和技術才能實現突破。
印雖應暫時奉行對美“戰略利他主義”,但也應謹慎行事,趨利避害。首先,印人黨政府長期奉行強硬對外政策,對美讓步可能削弱其對國內塑造的強硬形象。其次,印應避免在糧食、奶制品等敏感領域對美讓步,這將使印政府陷入激烈國內反對。第三,印應借對美削減關稅降低貿易壁壘,推動印更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而印人黨政府此前的貿易保護與補貼政策已被證明無效。
莫迪政府具備對美讓步的政治資本。盡管押注特朗普第二任期后美國將“回歸常態”存在風險,但印若不對美讓步將付出印美戰略關系疏遠代價。因此,印對美奉行“戰略利他主義”或是當下最有利于印國家利益方案。
NEWS
圖源:網絡
《經濟時報》《鑄幣報》7月16日報道,莫迪9月初或來華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8月31日-9月1日,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在天津舉行,超20國領導人及1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擬出席。印媒稱,當前中印關系已進入改善關鍵期,若莫迪順利出席,這將是他2019年以來首次訪華,屆時或將與中國領導人舉行雙邊會談。2024年10月,中印領導人在俄羅斯喀山會晤并達成重要共識,為雙邊關系回暖奠定基礎。7月14日,印外長蘇杰生訪華,分別會見中國領導人、國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印媒稱,蘇杰生此行目的之一正是為莫迪出席上合峰會鋪路。
NEWS
GE-414 發動機。圖源:“Civilsdaily”網站
《印度教徒報》《今日印度》7月15日報道,印政府持續進一步深化印美防務合作,通過防務領域聯合生產,加快落實“印度制造”戰略。陸軍方面,印已向美提出聯合生產“標槍”反坦克導彈(Javelin ATGM)。“標槍”反坦克導彈是全球領先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之一。分析稱,該裝備有助于增強印應對中國、巴基斯坦地面威脅的能力,能夠適應地形復雜地區的作戰需求。消息人士表示,該項目談判仍處于前期,但鑒于印增補新武器需求緊迫,印已同美接觸,要求加急采購該反坦克導彈。空軍方面,印美正加緊推進GE-414發動機聯合生產,計劃2024-25財年末完成簽署。該型發動機擬用于印產“光輝”Mark 2輕型戰斗機,目標到2035年在本土制造400架配備GE引擎的戰機。此外,美已向印交付第二臺GE-404發動機,用于“光輝”Mark 1A戰斗機項目,后續還將交付12臺,支持印空軍已訂購的83架戰機加快列裝。值得注意的是,印防長拉杰納特(Rajnath Singh)7月1日與美防長黑格塞斯(Pete Hegseth)通話,重申雙方擴大防務合作的共同意愿。
NEWS
蘋果iPhone在印度的生產及出口情況。圖源:“Graphicnews”網站
印《金融快報》7月15日報道,印官方稱“富士康召回在印中國工程師”不會對印度iPhone生產計劃產生任何影響。7月初,富士康召回300余名在印中國大陸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引發外界高度關切印本土iPhone制造前景。目前,在印技術支持工種空缺已由中國臺灣人員填補。業內人士指出,中國工程師在高端組裝線管理、工廠布局設計以及培訓本地工人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此,印官員表示,蘋果制造網絡龐大,能夠迅速從中國臺灣、越南、巴西等地調配技術人員以保障生產穩定。此外,印官方正密切關注事態進展。目前,富士康印度工廠正在試產iPhone 17,計劃8月開始量產。分析指出,此舉表明蘋果持續拓展制造版圖戰略,或意圖推動印成為蘋果的全球性制造與出口基地。
NEWS
2023年,亞太地區各國稅收占GDP比例數據。圖源:OCED
《每日星報》《達卡論壇報》7月15日報道,孟加拉國經濟潛力挖掘不足、改革力度有限,導致稅收占GDP比例僅為8%-9%,處于南亞最低水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5年亞太地區收入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孟稅收占GDP比例僅為7.3%,而亞太地區平均水平為19.6%。間接稅方面,孟稅收嚴重依賴增值稅與進口關稅,2023年孟增值稅、進口關稅占GDP達4.7%。直接稅方面,孟所得稅收入占總稅收的34%,僅占GDP的2.5%,而亞太地區平均水平為7.4%。分析人士表示,孟稅收GDP占比低主因有二:一是由于薪酬競爭力較低、公務員制度僵化、改革意愿有限,導致孟稅務人員素質較低,降低政府稅收能力。二是孟富裕群體逃稅嚴重,加劇稅收困境。孟國家稅務局(NBR)人力缺乏、數字化工具落后、稅收評估自由裁量過大等因素導致逃稅問題難以解決。當前,孟動員稅收能力不足正在約束其發展融資,因此孟亟需堅持提高過程透明度、加強問責,著力建設稅收公平。
NEWS
2015-2025年,印電力結構變化數據。圖源:印中央電力局可再生能源部
《印度快報》7月16日報道,截至6月30日,印度非化石燃料(non-fossil fuel)裝機容量占比達50.1%,標志著印已觸及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里程碑。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印發電裝機總容量約為4.85億千瓦(485GW),其中非化石燃料的裝機容量超50%,具體占比如下: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小型水電、沼氣)裝機容量約為1.85億千瓦(185GW);大型水電裝機容量為4900萬千瓦(49GW);核能裝機容量為9600萬千瓦(9GW);火電(以煤炭和天然氣為主)裝機容量為2.42億千瓦(242GW),占比49.9%,較2015年的70%大幅下降。分析人士表示,可再生能源在印度能源版圖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主要受太陽能、風能快速增長推動。然而,由于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無法全天候發電,火電仍占發電總量超70%。由于印電池、抽水蓄能等儲能設施落后,電網不穩定的問題日益嚴峻。近期,印政府已開始采取措施加強電網穩定性。2025年2月,印中央電力局(CEA)建議將儲能系統項目與太陽能項目一同招標。
NEWS
圖源:PTI、路透社
《德干先驅報》7月16日報道,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hehbaz Sharif)堅決否認陸軍參謀長穆尼爾(Asim Munir)“繼任總統”的傳聞。7月15日前后,巴總理夏巴茲先后會見陸軍參謀長穆尼爾、總統扎爾達里(Asif Ali Zardari),引發巴公眾熱議政局變化問題。據悉,此次會晤前,夏巴茲已公開否認“巴總統扎爾達里可能被迫下臺,陸軍參謀長穆尼爾接任總統”的傳聞,并表示傳言“僅僅是猜測”。7月16日,巴防長赫瓦賈·阿西夫(Khawaja Asif)表示,“陸軍參謀長對政治不感興趣”,且總理會晤陸軍總參謀長與總統是每周例行工作,并無特殊之處,公眾猜測“毫無根據”。此外,阿西夫還否認執政聯盟兩大主要政黨巴穆斯林聯盟謝里夫派(PML-N)與巴人民黨(PPP)間存在分歧,稱雙方“是超越權力的合作伙伴”。
*閱讀今日日報,請關注“南亞問題研究小組”微信公眾號
本期編輯:任徵淼
本期審核:單敏敏
*前往公眾號后臺發送“編譯”,即可查看往期編譯合集
更多內容請見↓
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的意見或建議,但請務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帶有攻擊性和侮辱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會被采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