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汽車中國區負責人兼集團董事 Ralf Brandst?tter近日在德國接受了《商報》的專訪,信息量極大。
文章寫到,在“在中國,為中國”(In China für China)的口號下, Ralf Brandst?tter 早已開始推進本地化研發、顯著降低成本,并打造專屬中國的平臺。迄今為止,這一戰略的核心是與本土電動車企小鵬等合作伙伴攜手。但在未來,大眾將更多地依靠自身資源。
以下是問答全文:
Brandst?tter 先生,作為德國最大車企的中國區負責人,您掌握著全球最重要汽車市場的脈搏。請問:中國的價格戰還會持續多久?
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徹底失去理性。僅電動車領域就有 130 個品牌爭奪市場份額,造成了巨大的價格壓力。盡管創新能力強、增長迅速,但幾乎所有純電商都未能實現盈利,因此缺乏繼續投資未來的資金。政府不得不加強干預,比如最近針對整車廠付款周期的監管。但短期內,我們看不到市場整合、價格回升的跡象。
大眾官方仍堅持不參與價格戰?
靠打折賣車會傷害品牌。我們把內燃機業務賺到的錢,不用于昂貴的銷售補貼,而是有針對性地投入到轉型之中。這意味著:更多本地研發、更高效的平臺、更低的成本。
電動車市場份額仍在下滑,何時才能觸底?
在這種不健康的市場環境下,市場份額并不是我們的首要考量。2025 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過渡年,我們早有預期。從下半年開始,首批“在中國,為中國”戰略車型將上市;2026 和 2027 年,我們將推出約 30 款全新電動車型。我相信,屆時銷量將趨于穩定并恢復增長。
在歐洲,大眾所有電動車都基于 MEB 平臺——MEB 即“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在中國,MEB 是否已經過時?
MEB 仍將繼續使用,我們會根據中國市場最新需求對其進行升級,例如采用更高效的磷酸鐵鋰電池,以及全新的中國專屬區域電子架構 CEA,今年底將首次搭載于一款 MEB 車型。之后,我們將逐步切換到全新本土平臺。
具體計劃是什么?
2026 年,我們將推出面向主流市場的“緊湊型主力平臺”(CMP);2027 年,再推出“中國可擴展平臺”(CSP),覆蓋中高端細分市場。這些平臺的成本效率顯著提升,技術上完全對標中國競爭對手。
在 1.5 萬歐元以下的高速增長細分市場,大眾目前尚無電動車產品。
自 2019 年以來,我們在中國擁有入門級品牌捷達,正好覆蓋這一價位。不過,捷達目前只生產燃油車。未來幾年,我們將推動捷達全面電動化,首款電動車已與合作伙伴敲定。
這款車型何時上市?是否還會推出更多低價車型?
預計 2026 年上市。即便進入電動時代,捷達品牌仍將位于大眾品牌之下,從而吸引新的客戶群體,在快速增長的電動入門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更多車型正在評估中。
借助新平臺,大眾希望重新深入價值鏈,而此前你們高度依賴合作伙伴。為何改變策略?
并非策略改變。大眾的優勢始終在于高效規模化地應用自有技術。借助“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過去兩年我們大力推進針對中國市場的本土解決方案。
但你們最近不是接連簽署合作協議嗎?
合作是為了短期內提速的必要之舉。合作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適應市場。如今,在未來關鍵技術方面,我們已擁有自有解決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強化自主性。
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以 CEA(中國電子架構)為例,我們開發了大眾集團首個區域電子架構,最初基于現有軟件,與小鵬合作,最終形成了 1000 萬行代碼。如今,Cariad 中國正在此基礎上獨立開發更強大的第二代版本。
第二代架構何時推出?
第一代從今年開始投入使用,我們也決定將其推廣到燃油車,以獲得更大規模效應。2027 年起,第二代 CEA 將隨基于新平臺的車型上市,包括支持 L3 級自動駕駛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
與小鵬的合作未來將如何?
合作是長期的。我們將共同開發兩款車型,在軟件和電子電氣架構方面緊密協作。這些車型與小鵬自身的產品互補,不會直接競爭。
未來大眾將更多地自主開發軟件和車型,小鵬會樂意嗎?
雙方在這一項目之外仍有互惠合作。我們利用小鵬的軟件能力,反過來,小鵬也能借助我們在質量和采購方面的專長。何小鵬和我定期會面,雙方都愿意擴大合作領域。
目前大眾總部對中國市場的投資規模如何?
超過 90% 的投資來自中國本土利潤。去年,兩家主要合資企業共盈利 44 億歐元,足以自我轉型,不會給集團帶來負擔。只有結構性投資,比如我們位于合肥的新研發中心(投資 25 億歐元),由集團直接投資,為商業模式轉型奠定基礎。
集團全球正在推進降本計劃,中國區是否也會參與?
我們全面承擔集團降本目標。集團總部 20% 的效率提升目標,我們今年就能實現,比計劃提前一年。同時,我們與合作伙伴共同優化成本結構。新平臺的物料成本將比現有平臺降低 40%,中期目標是 50%。
那工廠方面呢?是否需要關閉產能?
我們長期規劃產能。2019 年我們生產了 400 多萬輛,去年約 300 萬輛。中期來看,隨著電動車增長,我們希望重新回到原有水平。此外,中國將更多地作為出口樞紐,面向亞洲和中東市場。現有產能已為此做好準備。
為何決定關閉南京工廠?
這是一個特例:該工廠位于市區,面積受限,難以改造為電動車工廠。我們將暢銷車型帕薩特的生產轉移至儀征工廠。
因此,為達成降本目標,你們無需再關閉其他工廠?
工廠成本并非關鍵,在單車 800 至 1000 歐元之間。但對于一輛售價 11 萬元人民幣的車型,物料成本不得超過 7.5 萬元,這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在地緣政治背景下,將中國作為出口樞紐是否風險過高?
我們僅面向對與中國合作持開放態度的市場出口,如東盟和中東,不涉及歐洲或北美。出口只是補充業務,而非替代。我們密切關注地緣政治動態。
中國研發的哪些技術將應用于歐洲?
我們有限地向歐洲供應部分技術,例如發動機和變速箱。但在軟件和自動駕駛方面,我們明確區分兩大技術體系:一套針對中國,一套針對歐美。在歐美,我們與美國電動車制造商 Rivian 合作;在中國,則與地平線、小鵬合作。同時,我們也努力將本土經驗全球化。
從中國市場,集團可以學到什么?
速度。在中國,我們如今只需 24 至 30 個月就能開發出一款新車。大眾品牌已將歐洲的研發周期從 48 個月縮短至 30 至 36 個月,這使我們在歐洲及其他地區更具競爭力。事實證明:在中國學到的經驗,讓全球大眾更強大。
想參與閉門研討活動
和線上產業微信群
請注明公司、職位
添加微信:shizhicyy
視知產研院聚焦科技和新能源
微信公號已有100萬+高質量粉絲
添加微信:ishizh_business
加好友請注明合作品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