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入伏了,村里老人們又開始念叨“伏天吃飯有講究”。小時候總嫌母親啰嗦。
“熱天要清淡,多喝綠豆湯!”她端著碗追在我身后。
那碗湯綠瑩瑩的,涼絲絲的。喝下去,喉嚨里像過了陣小風。如今人到中年,才懂那不是湯。
是母親藏在碗底的,一整個夏天的安穩。“頭伏餃子二伏面”,村里老輩人常掛嘴邊。前兒去張嬸家,她正揉面:“伏天出汗多,吃點面食扛餓。
”案板上擺著西芹、蝦仁,剁得細碎。
“清口,不膩。
”她笑著說。可隔壁小慧不樂意:“頓頓吃這些?外賣炸雞多香!
”老輩人直搖頭:“伏天胃弱,油重的哪扛得住?”熱啊,熱得人沒胃口。
熱得人,熱得人不想動筷子。
老祖宗傳下“忌三樣”:不貪涼、不躁烈、不碰肥膩。張嬸翻出糧袋:“我囤了綠豆、蓮子、小米。”“伏天喝這些,像給身子澆涼水。
”她拍著袋子,眼里發亮。
去年伏天,王大爺貪嘴吃了冰西瓜。
半夜鬧肚子,躺了三天。“歲數大了,可不敢由著性子。”他摸著肚子直嘆氣。
據村里衛生室統計,伏天因飲食不當看病的,比平時多兩成。“不是老古董,是老經驗。”村醫老李說,“伏天脾胃弱,得順著養。
”有人說現在條件好了,這些講究沒必要。可老一輩總說“伏天的胃最金貴”。到底有沒有道理?
蹲在老槐樹下納涼的人,爭得面紅耳赤。我倒想起老舍先生寫的:“人生不過聚散冷暖。
”伏天的飯,吃的哪是菜?是一家人圍桌的熱乎氣。前晚給母親打電話:“今年伏天,我給您熬綠豆湯。
”電話那頭沉默片刻,傳來抽鼻子的聲兒:“好,好。”歲月走得快,有些味兒,得抓緊嘗。
有些話,得抓緊說。伏天是場考驗,烤的不只是天,是人心。
耐得住蟬鳴,守得住清淡,日子才能過得穩當。明兒打算去集上,買把新鮮西芹。給孩子包頓餃子,也給生活添點甜。
您家伏天有啥老講究?評論區說說,讓咱也學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