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石 暢
楊似玉(右一)在程陽風雨橋上向外國游客介紹風雨橋的特點。 龔普康攝
楊似玉在介紹侗族傳統木工工具。 本報記者? 石 暢攝
楊似玉在制作侗族特色建筑的模型。 本報記者? 石 暢攝
在一處侗族營造完成后的上梁儀式中,楊似玉在涼亭的橫梁掛起吉祥花。 黎寒池攝(人民視覺)
楊似玉爬上風雨橋內部的橫梁檢查橋梁的結構。 黎寒池攝(人民視覺)
楊似玉在侗族木構博物館里向兒子、孫女講述建造風雨橋的故事。 黎寒池攝(人民視覺)
楊似玉父親楊善仁在家里做木工活。 受訪者供圖
左圖: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平巖村,程陽風雨橋連接河道兩岸。 龔普康攝 右圖:2024年6月18日,三江侗族自治縣各族同胞歡聚一堂,歡慶程陽風雨橋落成100周年。 黎寒池攝(人民視覺)
掃碼觀看視頻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矗立有一座座侗族風情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程陽永濟橋,又名程陽風雨橋。該橋坐落于三江縣程陽八寨林溪河上,建成至今已經101年。
“這座橋不僅連接了河道兩岸,也連接了過去與未來,成為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家五代人共同的記憶和驕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似玉說。
百年間,從建橋到護橋,楊似玉一家與這座橋結下不解之緣。楊似玉也因手藝精湛,被當地人稱為“楊家匠”。
程陽風雨橋從建橋到落成花了12年,楊似玉的爺爺楊唐富是橋的修建者之一。后來,程陽風雨橋先后兩次遭受洪水襲擊,1937年那場洪水過后,他父親楊善仁和其他家族成員加入到修繕橋體的工作中。1983年,一場特大洪水將程陽風雨橋沖毀大半。楊似玉與父親在一無設計圖紙、二無先進工具的情況下,僅憑一把曲尺、一個墨斗等簡陋工具,將成百上千的梁、枋、柱等構件尺寸精確心算,并安裝成功。“爸爸帶著我和其他師傅,連續工作20個月,用了9900多根木頭終于讓這座橋重新恢復原貌。”楊似玉說。
侗家人有句話:人人都有一座生命的橋,修建一座風雨橋,就是將更多的生命接到人間;維護一座風雨橋,就是維護自己的生命。50多年來,楊似玉與木材相伴,在全國各地建造、修復了逾百座侗族傳統木構建筑,涵蓋了鼓樓、風雨橋、戲臺等。如今,楊似玉的兒子、80后楊彬旅,傳承了侗族木構建筑營造的衣缽,跟隨父親去了不少地方建設、修復。楊彬旅還系統學習了建筑設計知識,并嘗試把CAD制圖、3D效果圖制作等,引入古老的木構營造技藝。楊似玉的孫女也開始學習起這門傳統技藝。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遺產,楊似玉將自家改成了侗族民俗工藝館,并免費對外開放,展示侗族木構建筑工藝品。近年來,該工藝館逐漸成為程陽八寨里的熱門打卡點,每年吸引近10萬人進館參觀體驗,成為游客了解侗寨的一扇窗口。
這座橋采用全榫卯結構
程陽風雨橋全長70余米,無一顆釘子,采用全榫卯結構,3288個木構件精密咬合形成有機整體,通過凹凸結合,讓木材嚴絲合縫、渾然一體。這種結構不僅美觀,還具備較好的抗震性和耐久性。“榫卯之間,講究的是伏貼和對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似玉解釋,“不同木料、不同結構,用錯了地方,就不穩了。”橋身五座亭閣的飛檐并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調節風壓的天然氣閥,使得整座橋梁在狂風暴雨中依然能保持優雅的平衡姿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