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億美元季度巨虧,40%股價暴跌,450架訂單積壓——這就是2025年洛克希德·馬丁交出的"成績單"。
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軍工巨頭,如今在中國稀土制裁面前顯得如此脆弱,每一個數字背后都寫著兩個字:代價。
中國制裁到底有沒有用?洛馬今天的慘狀能說明什么?這種"慢性死亡"還要持續多久?
作者-水
軍工巨頭秒變"病貓"
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洛馬工廠里,工人們只能無奈地看著生產線上的半成品F-35。
這種停擺已經持續了數月,背后的原因只有少數人知道:中國稀土斷供改變了一切。
F-35戰機被譽為美國空中霸權的象征,但這個"鋼鐵猛獸"有個致命弱點——每架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
從發動機的釤磁鐵到雷達系統的釹元素,從隱身涂層到導航設備,處處都離不開中國的稀土供應。
中國控制著全球70%的稀土產量和90%的加工能力。
當2025年4月中國商務部宣布對七種軍用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時,洛馬的生產線應聲癱瘓。
公司火急火燎地全球尋找替代供應商,結果碰了一鼻子灰——短時間內根本找不到同等品質的稀土原料。
美國緊急從澳大利亞采購替代品,結果F-35的隱身涂層性能驟降30%。
五角大樓憤然拒收整批戰機,這對洛馬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更讓人尷尬的是,洛馬被迫拆解庫存導彈回收稀土,工人們戲稱這是"軍用資源回收站"。
帕姆代爾工廠因稀土短缺多次停產,底特律工廠裁掉了3000多名技術工人。
從2023年第二季度開始,F-35的交付數量從計劃的45架降至33架,延期率達到12%。
關鍵零部件的采購成本直接飆升30%,F-35單機造價從8000萬美元攀升至近1億美元。
華爾街分析師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洛馬正在慢性失血"。
表面上看,這家公司還在正常運轉,財報數字也還過得去。
但實際上,每一個生產環節都在"滴血"——成本上升、交付延期、客戶抱怨。
這些問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2025年第二季度8億美元巨虧的爆發。
中國這張"稀土牌"打得精準而致命,一招就卡住了美國軍工的脖子。
臺灣軍售的4倍暴利
要理解洛馬為何頂著制裁風險也要對臺軍售,得先看看這筆生意有多暴利。
同樣的M1A2主戰坦克,賣給沙特的價格是500萬美元一臺。
可賣到臺灣,價格直接飆升到2000萬美元,整整翻了四倍!
"毒刺"便攜式防空導彈更是離譜,在烏克蘭戰場上露臉的這款武器,平時單價才幾萬美元。
臺灣購買的單價卻高達89萬美元,這種暴利簡直令人咋舌。
這樣離譜的定價,如同致命毒藥誘惑著洛馬這樣的軍火商。
即便中國一次次警告甚至亮出制裁牌,他們仍像賭徒般撲向這個"暴利場"。
最根本的是,洛馬的所作所為配合著美國的"遏華戰略"。
面對中國的發展勢頭,美國在科技、貿易、金融等多個戰場發起圍攻但效果寥寥。
明面上的招數用盡,這張"臺灣牌"便成為美國愈發依賴的"王牌"。
美國動用所謂的"總統撥款權"和"軍事融資",單方面決定把什么武器塞給臺灣。
再美其名曰是"安全承諾",實際上是要把臺灣武裝成一只滿身毒刺的"豪豬"。
讓我們解決統一問題變得更加困難、昂貴,這哪是什么保護?
分明是把臺灣當"冤大頭"狠宰,既賺取超額利潤,又配合戰略遏制。
洛馬作為美國軍工行業的"頭牌",更是沖鋒在前。
明知干涉的是中國核心內政,卻明目張膽和臺灣進行軍售交易,總額高達200億美元以上!
這等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嚴重挑釁,中國對其做出反制完全是有理有據的行動。
中方動用了多種制裁工具,最嚴厲的當屬切斷洛馬依賴的部分關鍵稀土供應鏈。
緊接著凍結它在華合法資產,限制其高管進入中國,并開出了難以忽視的巨額罰單。
這種精準制裁不是好萊塢大片那樣驚天動地一炸了之。
它更像是一劑精確配置的"化療藥",初期看起來風平浪靜,副作用卻開始持續性地腐蝕洛馬的健康。
整個西方軍工都在"瑟瑟發抖"
洛馬的麻煩可不是個案,整個西方軍工產業都被這場"稀土風暴"搞得焦頭爛額。
先看看"近鄰"波音公司的遭遇,777X項目因為類似的供應鏈問題直接延期18個月。
研發成本增加了30億美元,關鍵復合材料的短缺讓他們不得不重新設計部分結構。
更慘的是英國BAE系統公司,他們的"臺風"戰機項目因為依賴中國稀土供應,整個生產線面臨停產風險。
歐盟被逼無奈,啟動了"戰略自主計劃",決定投資50億歐元重建稀土產業鏈。
可這錢砸下去,至少要等5-10年才能見效,遠水解不了近渴。
當然,也有"聰明"的,雷神公司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出了稀土用量減少60%的新型雷達系統。
獲得了五角大樓20億美元的追加訂單,但這種"獨木橋"式的突破畢竟是少數。
大部分軍工企業還在苦苦掙扎,尋找稀土替代方案,結果大多以失敗告終。
更要命的是,這場危機正在重塑全球軍工的競爭格局。
俄羅斯的蘇-57、中國的殲-20等新銳戰機,因為沒有稀土供應鏈的掣肘,成本優勢越來越明顯。
日本和韓國這些美國盟友開始出現"選邊站隊"的焦慮。
他們既不想得罪美國,又不敢徹底斷了與中國的經濟聯系。
洛馬的股東們也開始"心慌",從2020年的"躺贏"模式,到現在的"提心吊膽"。
這種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市場對洛馬的信心如同被戳破的氣球持續萎縮。
五角大樓的采購官員更是"頭疼不已",他們發現美制武器的"可靠性神話"正在悄然破滅。
國際軍購客戶的"信任危機"也在發酵,誰都不想買回去一堆"定時炸彈"。
萬一供應鏈再出問題,那可就是花錢買罪受了。
2025年上半年,歐洲某國在F-35和法國"陣風"戰機之間猶豫。
最終因洛馬無法保證交貨時間,選擇了后者,這樣的情況并非孤例。
連美國國防部都公開批評洛馬的表現"令人失望",2024年F-35采購量從原計劃的56架削減至48架。
"暴力美學"到"溫水煮青蛙"
面對這場"稀土危機",美國政府可沒閑著。
除了那4.4億美元的"救市"投資,還通過《國防生產法案》給洛馬額外支付了15%的"供應鏈安全溢價"。
可問題是,這些錢就像往無底洞里扔石頭,聽個響就沒了。
MP Materials公司號稱的1000噸年產能,跟中國的13.8萬噸比起來,簡直是"螞蟻撼大象"。
更讓人擔心的是技術替代的難度,洛馬跟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想要研發不依賴稀土的新型磁鐵。
可這事兒哪有那么簡單?技術瓶頸一大堆,短期內根本看不到成果。
而時間,恰恰是洛馬等不起的東西,每多拖一天,損失就多數千萬美元。
與此同時,新興企業的崛起讓傳統軍工巨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帕蘭蒂爾等公司憑借創新能力,在2025年的某些領域已經超越了洛馬。
這種"后浪拍前浪"的趨勢,讓洛馬的管理層夜不能寐。
他們發現,自己不僅要對付供應鏈危機,還得應對技術迭代的挑戰。
全球軍工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東升西降"的歷史性轉折。
中俄等國的軍工企業,因為沒有稀土掣肘,發展勢頭越來越猛。
美國《防務新聞》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洛馬在全球軍用航空市場的份額已經從2020年的28%降到了2025年的23%。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可對于軍工這種高度壟斷的行業來說,5個百分點的份額流失意味著數百億美元的損失。
更深層的問題是,這種"慢性死亡"展現了制裁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求一擊致命,但求深度重塑。
從"暴力美學"到"溫水煮青蛙",從"硬拳頭"到"軟刀子",這種博弈方式的進化讓全世界都見識了什么叫"四兩撥千斤"。
中國用四年時間證明:那些觸碰紅線的,終將在溫水中耗盡體力,寂靜沉沒。
五角大樓的保底價協議鎖定了稀土成本,但鎖不住技術迭代的腳步。
當中國六代機劃過天空,F-35的訂單表上又有一欄被標紅取消。
這場始于臺灣軍售的博弈,結局早在第一克稀土斷供時就已注定。
結語
制裁的真正威力不在于"一擊致命",而在于"潤物無聲"的持續改造,這才是博弈藝術的最高境界。
這種"慢性死亡"模式將成為大國博弈的新常態,經濟手段的戰略價值日益凸顯,供應鏈安全成為核心議題。
面對這種新型博弈,你認為哪種應對方式更有效?理性制裁還是硬性對抗?合作共贏會是最終出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