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動“Sindoor”:夜幕下的交鋒引爆現代戰爭演變
2025年5月6日夜至7日晨,印度空軍發動“Sindoor行動”,動用四架“陣風”(Rafale)及多型戰機執行精準打擊任務,目標為巴境內部署的“恐怖分子營地”,航程跨越100公里以上(en.wikipedia.org)。印度此前憑借“陣風”攜帶的SCALP巡航導彈和AASM Hammer滑翔炸彈,一直擁有跨境高精度打擊優勢。但這一次,巴基斯坦的應對卻異常有力。
印度陣風戰斗機
依賴夜空協同系統,巴方迅速懸掛“獵鷹”電子戰機、Saab 2000 Erieye預警機仍在空中監視、再加上中國助力的J-10CE掛載PL-15E導彈,形成了一套“傳感—壓制—火力覆蓋”的作戰鏈(en.wikipedia.org, Defence Security Asia)。
印度“陣風”完成巡航導彈脫開后,在返航過程中遭到電子戰干擾,所謂的多點態勢感知失效,通信鏈路、雷達、紅外警告系統全面癱瘓,被迫改降斯利那加基地,而非原機場。此外,巴方聲稱擊落包括“陣風”在內的5~6架印度戰機,但至少一架帶編號BS?001的“陣風”殘骸被證實為真實損失,為該機首次實戰殞落(Gumroad)。
外網截圖
二、電子戰核心:PL-15+AESA+AWACS
PL-15系列導彈被視為目前最先進的中國制中遠程主動雷達導彈,射程達百余公里,兼具Mach 4以上的高速與ECCM性能(Defence Security Asia)。在本次交戰中,PL-15E首次實戰亮相,據稱由J-10CE“靜默發射”——關閉自身雷達,靠AWACS授指,導彈曾在約300公里內鎖定目標,并精確命中(en.wikipedia.org)。
殲15
更重要的是,網絡化作戰發揮決定效應。“獵鷹”+ Erieye + J-10CE組成的傳感鏈條,使用Link-17等數據鏈共同協同,形成高效系統,能在多平臺協同下實現“探測、分割、命名、打擊”全流程壓制(Asia Times),使“陣風”這一單機性能頂尖的平臺,瞬間失去效用。
三、“陣風”SPECTRA究竟失靈?
法國自主研發的SPECTRA電子戰系統長期被視為第五代飛機才具備的能力集,包括雷達預警、探測定位、干擾及誘餌發射等(The Defense Post)。但據法國議員Marc Chavent及美法情報人員稱,SPECTRA未能有效攔截PL-15E的信號,未做出應有反制,暴露其在面對先進AESA雷達和AI導引導彈時的局限(The Defense Post)。
印度陣風
印度媒體則提出另一種解讀,稱“陣風”損失主要緣于飛行員在低光預警條件下,降落時發生操作失誤,導致機體嚴重受損甚至爆炸。但一架爆炸、兩架損毀嚴重返場,這種解釋似乎難以完全說服外界。無論何因,電戰系統整體被壓制已是事實。
四、信息孤島:平臺“孤軍奮戰”的凄涼
此次沖突,印方明顯缺乏可與巴方抗衡的情報體系,美國媒體透露其AEW&C僅3架IL-76版本配備,以色列雷達及DRDO自研NETRA系統,顯然數量和能力均遠遜于巴方9架Saab 2000 Erieye機隊(Defence Security Asia)。缺乏對戰場態勢的實時掌控,“陣風”在返航時也成為“信息孤島”,只剩設備與數據鏈發出的殘值回聲,卻無法讀取敵方行動。
巴特殲10C
這種孤島狀態,于戰場而言等同失明,“五代半”平臺優勢形同虛設。
五、多平臺壓制策略勝過單機性能
巴方的作戰理念不僅在于單架飛機的技術優勢,而在于多域體系優勢——“獵鷹”電子戰機壓制敵雷達,AWACS布控雷區,J-10CE負責中遠程打擊,HQ-9B地對空導彈形成后端補殺。
紅旗系統
曾有報道稱,HQ?9B地對空系統甚至擊落了一架“陣風”,這一說法雖未完全驗證,但說明巴方構筑的是一整套防空生態鏈,而不是單一平臺對抗(Defence Security Asia)。
六、印軍組織問題:飛行員信心與體系戰術的雙失衡
事后分析指出,印度在強調蘇-30MKI的重型機隊后,忽視了對“陣風”等中型戰機的體系構建,缺乏平衡建設,導致飛行員在實際對抗中士氣受挫,加劇操作風險(Gumroad)。而在平時訓練中也屢有隱患,和平時期半年內即損失11架戰機,體現體制上的深層問題。
七、中國式軍售“戰功”:出口市場的震蕩波
巴方在沖突中展示的J-10CE+PL-15E組合,以及與HQ-9B、AWACS協同應用,成為中國軍工真正意義上的“實戰驗證”。外媒指出,此舉導致成都飛機工業集團股價上漲40%,J-10C和PL-15武器系統的出口潛力被國際視角高度重估(thetimes.co.uk)。這無疑是中國軍工對西方市場發出的直接挑戰。
殲10c
八、結語:未來戰爭仍然是體系之爭
與其說“陣風”失利是平臺技術被擊穿,毋寧說這是體系戰術與協同網絡的失效。在現代空戰中,單機再先進、武器再強悍,若缺乏集中火力控制、預警偵通、電子干擾等支持,即使是“全能戰士”,也不過是孤掌難鳴——而對手只需按部就班便能致命一擊。
空警偵察機與殲15
對于印度而言,重整不僅需要繼續采購“陣風”或引進新平臺,更需建立強大的網絡化空中指揮體系、增強電子戰能力、提升AEW&C保有量,以及補齊多域協同空防策略。這不是錢的投入,而是體系的重造——唯有徹底從“孤島”體系轉向“體系作戰”,才能為下一代沖突奠定基礎。
對于全球軍事觀察者,此次印巴交鋒提供了清晰教訓:未來戰爭,不是由單架戰機主導,而是由背后“系統”的能力決定勝負。正如中國空軍所言,“后面有體系支持的平臺更強”,對于空戰教學乃至軍購體系,都值得重新定義與衡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