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個標題,或許吸引人的并不是“反派”與“封神”二字,更多的還是對“鄧建立”這三個字感覺到陌生。
這個由已經古稀之年老戲骨王建國飾演的角色,實際上就是盧少驊在化學造詣上的師父,那個曾經因先給紅包后借錢讓筆者感到錯愕的老人。
一個在化工廠里奉獻了自己幾乎一生的男人,一個培養出無數徒弟卻一個個都離開了這個份沒有“錢途”職業的男人,一個只有盧少驊見到自己還愿意叫他一聲老師的男人。
最初的鄧建華,在筆者眼中只是在曾經那個時代眾多郁郁不得志者中極為普通的一個,一個為了幾千塊只能向徒弟開口借錢的卑微老人。
為集體、為工廠奉獻了一生青春年華的鄧建立,為了給老伴做透析幾乎已經到了家徒四壁的程度。
面對固定且巨額的透析費用,雖然我們只看到了鄧建立這一次向盧少驊開口借錢,但想必大家都能明白,他曾經多少次跟這個好說話的徒弟開過口,他又欠下了盧少驊這個徒弟多少的債務無法還清。
雖說劇中的鄧建立并沒有表現出“因病返貧”的窘境,但從化工廠領導開的那一次大會來看,只要化工廠一倒,鄧建立與老伴不僅治病的錢無處籌集,甚至連老兩口的基本生活都成問題。
于是,才有了鄧建立猜到徒弟盧少驊在干什么時看破不說破的一幕,才有了繼王林之后鄧建立也要參與到盧少驊鋌而走險的制毒中來。
或許對于王林來說他可能只是窮怕了,想過上比現在更好的日子。
可對于鄧建立來說,他所要面對的,更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搏,在盧少驊給出一個機會的情況下,無論好與壞的最后一搏。
當一個人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沒有希望中時,當一個人年近古稀卻無法面對自己的另一半時,即便我們可以腹誹盧少驊與王林,卻很難有足夠情與理來腹誹鄧建立。
從法這個層面來說,無論是盧少驊、王林還是鄧建立都是反派,都是違法情節嚴重的罪大惡極之輩。
可如果從情與理的角度來審視鄧建立,我們又該如何評斷這個老人的選擇呢?
是讓他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伴生活在痛苦之中,還是讓他親眼看著工廠一步步走向破產,而自己只能像一只待宰羔羊般坐在辦公室等待生活給他的最后一刀呢?
雖然最終因為盧天賜的意外死亡鄧建立沒有如愿以償,雖然鄧建立寬慰徒弟盧少驊或許這樣的結果對他和徒弟來說更好,可如果盧少驊真將上百萬現金放在他面前,他真的會拒絕嗎?
原本已經對生活重新燃起希望的鄧建立,已經開始為老伴安排起了換腎計劃,可突如其來的變故打亂了這一切的可能。
當鄧建立面對心理上已經開始好轉的老伴,當鄧建立看到老伴聽到醫生打來電話說找到腎源時的興奮,這個年近半百的老人再也忍不住了。
面對如此殘忍的結果,鄧建立只能借買酒來到屋外樓梯間,他無法親手掐滅老伴重新燃起來的希望之火。
鄧建立的這一哭,雖然悄無聲息,卻遠比盧少東看到橫死的兒子時更加撕心裂肺。
為什么會是自己,為什么命運會如此對待自己,自己這一生究竟做錯了什么?
膝下無子的老兩口做了一輩子的好人、老實人,他們從沒有跟誰紅過臉,他們從來都是以誠心對待每一個人,可到頭來命運又給了他們怎樣的回報呢?
如果沒有盧少驊有求必應的援手,如果沒有盧少驊這個徒弟還念著一點的師徒情分,或許鄧建立與老伴之中的一個早就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不得不說《掃毒風暴》的厲害之處絕非只是貓捉老鼠這般簡單,無論是劇情設計還是人物設定,幾乎每一個角色都不完全是非黑即白的極端形象。
特別是像盧少驊、鄧建立這樣的角色,還有很可能會被迫黑化的邱來寶,都有著許多灰色成分讓人產生心有戚戚焉的感覺。
也許這就是《掃毒風暴》的魅力所在,并不是所有的同類型電視劇中的反派都能以這種形式“封神”,并不是所有反派的無聲一哭,都能夠直擊人心最深處。
也許我無法與盧少東的一哭產生共鳴,卻因為鄧建立這一哭產生了心被擊碎的疼痛感,這種與劇中人的共情和代入感,讓我有了更多角度看待《掃毒風暴》的可能與機會,原來反派也可以一哭“封神”。
關于《掃毒風暴》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