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伏帥 史崧正 通訊員:葉雪如
2025年7月11日,在邵陽市綏寧縣東山侗族鄉(xiāng)大坪村,一首由童心與竹韻編織的“非遺謠”悄然唱響——湘潭大學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在此開展竹編非遺手工課,支教老師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獨特技巧,讓侗族鄉(xiāng)的孩子們觸摸祖輩傳下的手藝溫度。
為讓竹編工藝變得通俗易懂,項老師提前向當?shù)氐闹窬幨炙嚾颂撔恼埥蹋擅畹貙⒍弊逯窬幣c苗族剪紙兩項非遺工藝創(chuàng)新融合,精美的剪紙圖案與多彩的竹條編織結合在一起,不僅給普通的竹編教學添上新鮮色彩,更是使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非遺文化真正“俯身”貼近了孩子們的世界。
(圖一:竹編課課堂)
課堂開篇,項老師特意融入了當?shù)卦兀簭内s集街上老藝人擺賣的竹籃、撮箕,再到東山侗族鄉(xiāng)民族民俗博物館中展示的侗族特色竹編,一張張竹編照片,講述著一個個鄉(xiāng)土記憶,讓“竹編”從孩子們眼熟的日用品,變成了藏著文化密碼的“老伙計”。
教程雖基礎,初學卻顯生澀。材料分發(fā)下去,孩子們凝神屏息,跟隨支教隊員們清晰細致的講解,小心翼翼地嘗試著“壓一挑一”的基礎編法,慢慢地讓竹編技藝在小小的手掌上生花。“以前只知道奶奶編竹筐快,今天發(fā)現(xiàn)要每一根竹條都聽話才行。”一個孩子的話引來一片附和。三十多個孩子圍坐一團,有的盯著老師的手指仔細學習,有的埋頭研究配色認真創(chuàng)作,還有的望著窗外——那里的楠竹正亭亭玉立,是他們祖輩編織的原料。
(圖二:孩子們制作竹編作品)
課堂的最后,項老師滿懷期待:“村里漫山遍野都是楠竹。這堂竹編課,不只是學習一門技藝,更是讓孩子們親手摸到家鄉(xiāng)的根脈。讓學生們從小就建立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增強熱愛之情,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圖三:竹編作品展示)
此次支教活動,湘潭大學“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以青春活力串聯(lián)起非遺傳承與鄉(xiāng)村教育,既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也為非遺技藝在鄉(xiāng)村的活化傳承探索了新路徑。實踐團表示,將繼續(xù)發(fā)揮湘大學子的創(chuàng)意與熱情,深入挖掘侗族竹編的現(xiàn)代價值,讓古老的竹編技藝在青春的賦能下,在侗鄉(xiāng)的沃土上綻放更持久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