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伏帥 史崧正 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碧泉書院)通訊員:戴靜文
2025年7月11日,在綏寧縣東山侗族鄉大坪村的暑期課堂上,湘潭大學“湘蓮筑夢·竹教相綏”實踐團為當地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堂富有意義的口語交際課。課程以竹編非遺為核心載體,聯動東山紅提節、四八姑娘節、黃桑生態景區等本土文化元素,通過“認知—授法—實踐”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化身“小小講解員”,傳遞鄉土文化的內涵。
課程以竹編非遺為重點展開教學。支教隊員結合相關照片,詳細闡釋這項傳統技藝的歷史脈絡與工藝特點:從“選材需取三年生楠竹”的古法要求,到“破篾如絲、編織如織”的技法精髓,再到從農用器具到竹龍、竹編剪紙等文創產品的現代轉型,全面呈現竹編技藝“源于生活、融于時代”的發展軌跡。同樣,實踐團成員也介紹了東山紅提節的豐收盛景,四八姑娘節的各樣習俗,以及黃桑自然風景區的山清水秀,為學生拓寬視野的同時,提供豐富的講解素材。
(圖一:口語交際課課堂)
在講解員培訓環節,實踐團成員從姿勢、動作、表情、聲音四個方面進行專項指導,強調:姿勢挺拔、動作適當、表情大方、聲音洪亮。通過成員生動且較為專業地示范,學生們直觀地體會到講解要點。在后續的實踐環節中,竹編主題成為學生首選。孩子們指著竹編照片,按照所學技巧進行講解,從工藝步驟到文化意義,雖略顯稚嫩卻條理分明,透露出對家鄉產業、民俗、生態資源的驕傲與自豪。
課堂的最后,實踐團成員談到:“希望此次口語交際課,不僅僅是一次知識的傳授,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能夠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強化他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這才是這堂課的意義所在?!?/p>
(圖二:孩子們展示課堂成果)
文化傳承的生命力,在于代際間的有效傳遞。當竹編非遺的經緯密碼、節慶民俗的文化基因、山水生態的自然稟賦,通過規范化的童聲表達獲得系統性傳播,鄉土文脈的延續就有了具象的載體。這種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化傳播模式,既活化了地方文化資源,更在青少年心中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未來,實踐團將持續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構建文化傳承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實踐體系,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