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稱“不站在任何人一邊”,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警告“對俄設條件不可接受”,烏克蘭議會批準延長戰時狀態并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三條看似獨立的消息,共同勾勒出俄烏沖突因外部博弈加劇、戰場態勢變化與大國斡旋交織的復雜圖景。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最近在涉俄問題上的表態像一根反復拉扯的橡皮筋。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他拋出“若俄50天內未與烏停火,美將加征100%關稅并提升制裁”的威脅,這套路數與上屆美國政府如出一轍——用經濟手段施壓莫斯科讓步。但沒多久,當被問及“是否支持烏打擊莫斯科”時,他又改口稱“不認為烏此時應襲擊莫斯科”,甚至否認曾鼓動烏方用遠程武器攻擊俄首都。這種前后矛盾的背后,是特朗普對局勢風險的忌憚:怕激化沖突引火燒身——畢竟美軍真若轟炸莫斯科,美俄關系徹底破裂的代價,遠超一個總統任期的政治收益。
莫斯科顯然看透了這種“紙老虎”式的威脅。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明確表態:“任何對俄設條件甚至最后通牒的企圖都不可接受。”他強調,俄方始終愿意談判,但前提是西方停止“消耗俄羅斯”的游戲。更具指向性的是俄軍的戰場動作——近期頻繁出動大規模無人機群襲擊烏方目標。
這種戰術的“性價比”讓西方頭疼:相比導彈,無人機成本更低、數量更多,烏方現有防空系統難以全部攔截;而俄羅斯憑借強大的工業產能,能持續補充消耗,形成“越打越有”的不對稱優勢。
特朗普(資料圖)
烏克蘭的應對則透露出“以攻為守”的無奈。7月15日,烏最高拉達(議會)批準將國家戰時狀態和軍事動員延長90天至11月5日,這是自沖突升級以來的第16次延長。在這場博弈中,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而穩定。前不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同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共同會見記者時,再次闡明中方態度:“烏克蘭危機發生在歐洲,牽動世界。中方堅持勸和促談,不向沖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兩用物項包括無人機出口。”
這番表態背后,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既不選邊站隊,也不火上澆油,而是推動雙方回到談判桌。中方還與巴西等全球南方國家在聯合國發起“和平之友”小組,為停火止戰匯聚更多國際共識。
現在的問題是,各方的“算盤”能否在同一個時間點對齊。特朗普想借壓俄撈取選情資本,卻怕失控;俄羅斯想通過強硬姿態迫使西方讓步,但長期沖突消耗同樣拖累經濟;烏克蘭想用延長戰時狀態爭取更多援助,可戰場僵局未見突破;中方則希望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失控。這種多方博弈的微妙平衡,決定了俄烏沖突接下來的走向——是走向談判桌,還是滑向更激烈的對抗?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無人機戰場的“蝴蝶效應”正在顯現。俄軍597架無人機的襲擊,不僅造成烏方基礎設施受損,更暴露了其防空系統的漏洞;而北約對烏提供的防空武器,目前尚未能有效應對這種“低慢小”目標。這種技術代差,可能讓俄方在后續沖突中獲得更大主動權。
距離特朗普給出的“50天停火期限”沒多久了。剩下的時間里,是美俄各退一步開啟談判,還是矛盾持續激化導致局勢失控?答案不僅關乎俄烏兩國,更牽動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方的立場很明確:無論局勢如何變化,推動停火止戰、構建均衡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始終是最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