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中國拋美債不是一時沖動,美方兩次誤判。
特朗普也沒料到,就連美國的兩個近鄰,也悄悄轉向了,局勢變了,反應還來得及嗎?
中國真在拋,但市場沒崩
5月的美債市場出了奇怪的事,一邊中國繼續減持,一邊外國資金不斷買入,你說怕的人還怕嗎?買的人到底圖什么?
先說數字,美國財政部給出的5月報告很直白。
中國美債持倉再次下降,降到了7563億美元,已經連續三個月削減。
換句話說,中國現在美債持倉創下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可市場崩了嗎?沒有。
美債總持倉還漲了,總額超過9萬億美元,日本繼續買,英國突然沖到了第二,幾個月內多買上百億。
你說這是“接盤俠”?不如說是戰略配合。
中國慢慢走,美國盟友集體頂上,財政部官員一句話點破了底層邏輯——“市場參與者在變化,債券結構仍具吸引力。”
你能看出什么?我看到的是兩套系統在拉鋸,一套在撤,一套在補。
美債依然是全球最大債市,美聯儲短期無力收回,長期還得靠海外資金,可現在這套“外援模式”已經變味。
以前靠中日韓,現在靠美歐日,中國漸退,歐洲補位,美國自己維穩。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在“去美元化”的鏈條上,已經不再觀望,而是實打實往前走。
美方知道嗎?知道,他們看得見數字,判斷也沒錯,錯在反應。
一開始,特朗普政府試圖“嚇”住中國。
美債利率上調,美聯儲釋放鷹派言論,連參議院也有人提出“凍結敵對國家持債利息支付”的議案。
我當時就說,這種話放出來,別說中國,連日本都得防一手。
結果如何?中國沒退,繼續穩步減,市場沒慌,盟友補位,最后反倒讓美方自己陷入判斷困境。
你說這是誤判,還是反噬?美債從安全資產,變成談判工具,再變成不確定性來源,信得人越來越少。
日本和英國接盤,邏輯更現實
中國減持,誰接?不是東盟,也不是中東,而是美國最親的兩個盟友:日本和英國。
看著是不是像默契?我覺得,這不是臨時起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步“組合接力”。
先說日本,日本本來就是美債第一大持有國,5月持倉達到1.135萬億美元,再創新高,比前一個月又漲了100多億。
你說日本圖啥?很簡單,匯率穩定、出口結算、安全回報。
日元兌美元今年持續走弱,日本央行又不敢升息,只能靠買美債穩匯差、鎖風險,對日企來說,美債是護身符,不是投資標的。
英國也來了,英國今年大幅提升美債持倉,一度超過中國,成了第二大海外債主。
我細看了一下,英國買入時機正好卡在中國減持節點之后,像是補位,更像是傳接棒。
這波操作說明,美方早已判斷中國可能持續退出,所以才安排這兩大盟友接盤。
邏輯清晰,操作精準??瓷先ナ鞘袌鲂袨?,實質上是戰略協調。
問題來了,這種補位機制能持續多久?
日本國債負債比已經接近300%,英鎊信用因脫歐影響也未完全恢復,兩國承壓極大。
再接下去,美國財政部每季度都要發幾千億新債,你指望兩個負債國家繼續加倉?加得動嗎?
更何況,市場不是死的,中國減持的同時,并沒有拋售消息,也就是說,操作是慢的,是收口的,不是砸場子的。
我覺得,這就更說明,中國不是鬧事,而是在調整,不聲不響地離開中心位置。
反觀美方,原本以為中國不會走,也不敢走。
沒想到走了之后,市場沒崩,反而被盟友補位,美債短期利差反而拉升,美國自以為“安全過關”。
問題是,你現在靠的是情緒市場,不是結構信任。
中長期來看,中國減持美債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人民幣國際化、黃金增持、外匯多元化聯動。
美國看到了表面數據,卻沒認清趨勢。
你說特朗普真懵了嗎?我覺得,他看到了后果,卻還沒意識到,這結果正是他自己當年撕掉信任規則種下的因。
中國減持不是對抗,而是退場;日本買入不是信任,而是交換;英國補倉不是忠誠,而是配合。
你想得清楚嗎?盟友接盤后會變成核心債主嗎?中國徹底退出后美債還能穩嗎?美元還能一統市場嗎?
這場博弈,才剛開始。
兩鄰國做出選擇,中國用行動回應
這次中國減持美債的動作不大,卻讓外界神經緊繃,因為時間點精準。
我查了數據,5月中國黃金儲備再度增加,是連續第20個月增持,總儲備達到2296.37噸。
你說這是不是巧?每次美國喊加息、收水、搞制裁,中國就悄悄加金減債,時間對得上,邏輯也對得上。
誰說減持只是技術層面?這擺明了是系統性調整,而且中國周邊兩個鄰國也幾乎在同一時間做出決策。
韓國宣布,將其外匯儲備中對美元資產,比重下降一個百分點,同時增配非美貨幣債券。
越南則在國際支付中,擴大本幣結算范圍,年初還和中國簽了跨境人民幣結算合作協議。
這兩個國家以前都是靠美元結算,手里握著不少美債,現在一邊在動儲備結構,一邊試著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我注意到,這些都是延續性動作,這說明什么?說明早就有預判,只是等信號。
美國一直講規則,講信用,可現在自己先退群、先毀約、先加關稅,別人怎么還敢拿美債當護身符?
你有武器,我有算盤,你提加息,我就減債,你說制裁,我就轉金,各國不是嚇壞了,而是學聰明了。
特朗普喊“脫鉤”,結果中國真動了,可美國還沒做好心理準備。現在誰脫誰?誰先走誰穩?你說得清嗎?
日本、英國是政治盟友,經濟得靠你;中國、韓國、越南是貿易搭檔,金融也在變。
美債不再是單選題,是多項選擇,誰搭得住?誰擔得起?市場早有答案。
特朗普低估了這場游戲的結局
特朗普向來喜歡把經濟工具當外交武器,關稅是刀,美債是盾,可問題來了,你的盾還能防嗎?
過去幾年,美國靠大印鈔、大舉債穩經濟。
一旦通脹壓力回來,加息、收水變得頻繁,美債就變得危險。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2022年起,美聯儲加息,債券價格下跌,持有者賬面縮水,結果中國就減倉了。
這是避險,如果你知道資產快貶值,還不跑,那才奇怪,而特朗普政府當年對中國最大誤判就在于——以為“你不敢走”。
結果人家悄悄走了一年,利息都不問了,現在只剩美方一邊做加法,一邊找盟友救場。
特朗普的錯是慣性思維,他以為,中國不會砸鍋,因為鍋太重;不會跳車,因為車還在跑;不會翻臉,因為臉要用。
我告訴你,這三樣中國都看過,也用過,現在都不用了。
你說中國沒在公開場合批評美債?當然,可你看看行動,美債減了,黃金多了,本幣支付擴大了,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了。
這還不算回應?這才是最有效的回應。
市場變了,局勢也變了。
特朗普想回歸,再搞一次貿易戰,再拿美債當手段,誰還會信?誰還會怕?
信任值一旦掉到負數,哪怕利率再高,美債也是風險資產,你攔得住中方減持,攔不住市場風向。
過去,中國是最大的買家之一,現在只想做“旁觀者”,不反對,不對抗,也不再承擔。
這場游戲,早已換了規則。
中國不再做賭注,你要戰,我不戰;你要拖,我先走。
這不是輸贏,是方向。
我最后一句話:一個國家最聰明的戰略,從來不是贏人一招,而是提早離席,不讓別人設局。
參考資料: 《連續3個月減持!5月中國減持9億美元美債,日本、英國增持》·澎湃新聞·2025-07-18 《5月海外持美債規模創新高,中國連續三月減持》·環球網財經·2025-07-19 《美債5月海外需求回升 中國持倉繼續下降 加拿大從“賣賣賣”轉為“買買買”》·新華財經·2025-07-18 《3月中國減持189億美元美債至7654億美元!中國變為第三大債主,英國升至第二》·每日經濟新聞·2025-05-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