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眼未來
轉載要求:首發24小時后可轉載,需注明來源
“現在的患者,不只是要‘看得見’,而是要看得清、看得好、看得穩。”這句話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白內障門診現場,也預示著人工晶狀體(IOL)正經歷一次從功能到體驗的結構性轉變:不再只是“換掉白內障晶體”,而是要提供一套與患者生活方式匹配的“視覺重建方案”。
這種轉變,在2025年Clareon家族新品發布會上被系統呈現。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五屆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術會議(25th CSCRS)上,愛爾康集中展示了其在白內障與屈光手術領域的多款尖端設備與整體解決方案,Clareon家族六款核心產品也首次在國內實現完整亮相。
其中,Clareon Vivity景深延長型晶體(煥采C+)及其Toric散光矯正型正式在中國市場上市,標志著Clareon平臺三大光學路徑——單焦、三焦、景深延長——以及對應的散光矯正型已全部落地,構建起一套可以滿足白內障患者多樣化需求的產品矩陣。
但Clareon的意義遠不止于“產品齊全”。作為愛爾康新一代材料平臺的全球落地項目,它背后映射的是一套更為清晰的路徑邏輯:從AcrySof材質迭代為更清透、幾乎零閃輝的Clareon材料,從眼科手術產品到共識化培訓路徑的構建,再到集采語境下“讓創新可及”的系統能力驗證。
大會期間,眼未來專訪了愛爾康中國手術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張健。他系統回應了Clareon家族的整體規劃、材質革新背后的臨床考量、專家共識落地的標準化進程,以及他對中國市場結構的深度判斷。這不只是一組新產品的發布,更是一套“新一代人工晶體”標準的建立起點。
一、從AcrySof到Clareon:看見材質的力量
對醫生而言,一枚人工晶狀體的價值,不止于光學技術,更藏在肉眼難見的材料之中。
Clareon的誕生,正是在延續AcrySof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向更優質的視覺效果邁出的一步。
作為愛爾康上一代明星產品,AcrySof材質已有數十年臨床應用基礎,在全球累計植入超 1.3 億枚,在可靠性、可預測性方面贏得了廣泛認可。
但是隨著白內障患者的年輕化,對人工晶體長久的清晰純凈度有更高的要求,Clareon材質的核心改進,正是滿足這一點:
它采用全新的疏水性丙烯酸酯配方,在維持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同時,大幅降低了水分在晶體內部聚集的可能,基本實現了零閃輝。這意味著術后視覺效果更清晰持久穩定,尤其在夜間或復雜光線環境下,患者主觀體驗更好。
此外,Clareon材質在晶體邊緣清晰度與整體透明度上也實現了優化。張健指出:“臨床醫生在使用Clareon晶體時,第一感受就是‘干凈’,視覺成像更加清透。”
這種“干凈”,不僅表現在顯微鏡下的操作觀感,更體現在術后視力質量的提升——特別是視覺對比敏感度、色彩還原度等更細微的參數維度。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Clareon材質對長期穩定性的考量。相比傳統材質,其物理結構更加均一,在不同溫濕環境中的穩定性表現更好,有助于降低長期位移、混濁等風險。
總的來看,Clareon的“材質進化”不是推翻舊平臺的革命,而是一次更審慎、更系統的升級:保留AcrySof的優勢基因,為醫生帶來更多的手術方案選擇,更為患者帶來更穩定、更干凈的視覺未來。
二、一次全面亮相:六大產品如何串聯出完整方案?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Clareon家族六大產品的完整亮相,是個大膽的決定。但張健并不這樣認為:“從臨床來看,其實不算多。”
這不是一句營銷表達,而是愛爾康在中國重新梳理人工晶體臨床使用路徑后的戰略抉擇——從提供基礎遠視力的單焦點,到強調視覺全程覆蓋的三焦點,再到近年來興起的景深延長型(EDOF),每一類晶體都面向不同的視覺需求與生活場景。再疊加中國高比例的角膜散光人群(據數據約占40%),每類晶體又需要提供帶Toric版本,才能真正“覆蓋廣泛需求”。
“我們不是做六個產品,而是在搭建一個平臺,一個完整的重建系統。”張健指出,Clareon家族的“六件套”,更重要的意義是讓醫生在面對白內障、老視、散光等不同類型患者以及植入晶體后夜間炫光等問題時,能基于同一平臺體系,完成真正“量眼定制”的決策匹配。
這在臨床上意味著什么?
對于眼部基礎條件較差、生活依賴度高的老年白內障患者,單焦點產品提供了術后視力穩定性;
對追求遠中近距離、全程用眼的用戶,三焦點產品是“一步到位”的選項;
而對夜間眩光敏感、視覺質量要求高的中青年患者,景深延長型晶體則能在提高視覺質量的同時減少副作用發生;
Toric版本的加入,更是將這個“系統解題邏輯”真正推向可執行。
在Clareon平臺下,這六款產品不僅在光學設計和定位上實現組合式覆蓋,還共享了統一的材料、制造標準、植入工具與臨床數據支撐系統。這種一體化平臺思維,正在從底層邏輯上重構醫生的術式決策路徑,也為未來可能到來的智能匹配與個性化推薦打下基礎。
“我們希望給患者的,不是更多選擇,而是更合適的選擇。”張健表示。
三、從三焦到景深:誰在選擇下一代晶體?
過去,人工晶體的關鍵詞是“能看清”;現在,越來越多患者關心的是“看得順”“看得穩”。
尤其在中產人群成為植入主力后,患者的需求也升級了:
“夜間開車會不會有眩光?”
“能不能不戴老花鏡?”
“不一定要三焦,但不要術后視力波動。”
“患者的關注點更細致了。”張健在采訪中指出,這種體驗型需求正在重新評估不同晶體的適配邏輯,也推動企業更系統地梳理各類型晶體的“匹配人群”。
三焦點:一步到位,但不等于適合所有人
在Clareon家族中,三焦點晶體PanOptix煥全C+仍是“第一選擇”人群最廣的產品。對追求術后一勞永逸的用戶來說,它提供了“遠中近一體化”的視覺體驗,尤其適合希望在一次手術中解決生活中大多數用眼場景的群體。
但張健也坦言:“三焦點并一定不適合所有人。”對視覺敏感、夜間用眼頻繁或對比敏感度要求高、眼部條件有一定問題的患者而言,多焦可能會帶來一定干擾。
EDOF景深延長:更穩、更清晰的選項
Clareon Vivity煥采C+代表了另一條技術路徑——不分割三個焦點的光能分配,而是通過波前重塑與光學結構設計,實現中遠程視力的自然連續過渡,并降低光暈、眩光等副作用。
這類晶體被視為“年輕老年人”或視覺質量敏感人群的“穩選項”,特別是在強調術后穩定性和視覺舒適度的醫院中,已逐漸從替代方案轉為主流方案之一。
Toric版本:去掉“散光妥協項”
不論三焦還是EDOF,Toric散光矯正版本幾乎是“標配”。在中國,約四成白內障患者合并散光,若不矯正,術后視覺效果將大打折扣。
張健指出,Clareon Toric晶體通過結構優化提升了術中定位與術后穩定性,讓患者在復雜眼型中也能安心選擇多功能晶體,真正實現“功能完整、效果穩定”的視覺重建。
四、從參數到共識:臨床應用標準如何真正落地?
醫生看參數,患者講體驗,共識要在二者之間找到“錨點”。
隨著晶體類型日益豐富,“怎么選、怎么用”成為臨床焦點。此次大會,《中華眼科雜志》聯合國際眼科科學院院士、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及眾多眼科專家,共同解讀《中國老視矯正型人工晶狀體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5年)》,聚焦三件事:選得清、講得明、用得住。
第一,是把“適應癥”說清楚。
過去“三焦適合誰”、“EDOF適合誰”多靠經驗判斷。新共識將通過關鍵參數(如角膜散光、對比敏感度、夜間用眼)劃定人群邊界。張健表示:“共識不是評判哪個晶體好,而是幫助判斷這個人適不適合哪一款。”
第二,是把“溝通”做扎實。
患者很難深入理解晶體間的光學技術和材質差異。為此,愛爾康正推動術前工具包建設,從視覺需求問卷到模擬體驗,幫助醫生引導患者理性選擇。“不是科普,而是共識。”張健說。
第三,是讓“使用”更有據可依。
共識的另一個價值,是建立路徑邏輯,把選擇“講得合理”。
在一些三甲醫院,Clareon Vivity煥采C+已被納入特定適應癥路徑,成為視覺敏感人群的首選方案。這正是共識落地的方向:路徑明確、使用合理、結果可預期。
張健總結:“很多年輕的眼健康專業人士,是從Clareon開始學會怎么選擇功能型晶體的。”這恰恰也是“標準化產品 + 教學工具”帶來的推廣效應。
五、三十年布局與未來注腳:為什么是中國?
Clareon不僅是新一代晶體材料平臺的落地,更是愛爾康三十年中國路徑的階段性注腳。
從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到如今,愛爾康從設備引入、產品注冊,到專業教育、渠道協同,逐步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本土診療生態”。Clareon家族的集中上市,不是某款產品的發布,而是這套能力的整體呈現。
不是引進,而是同步。
Clareon自2021年在美國上市后,即同步在中國啟動注冊:2023年Clareon PanOptix、2024年Clareon Vivity先后獲批, 2025年六款產品集體發布,體現出注冊節奏、產品儲備、渠道準備的系統協同。
張健表示:“我們不糾結哪一款更領先,而是希望患者有知曉權并亦得以作出選擇。”這背后是平臺成熟度的體現:產品管線規劃清晰,專業教育資源可支撐差異化推廣,渠道覆蓋也具備下沉能力。
不是讓利,而是回應。
面對集采,愛爾康選擇用技術和系統能力積極響應:即便Clareon材質成本更高,依然積極響應國家帶量采夠,把質優價平的材料放進集采目錄,是對“讓創新可及”的堅持。
張健強調:“降價不是妥協,而是希望把產品真正用起來。”當支付決策逐步回歸患者,高端晶體的“組合策略”反而變得更具現實意義——既匹配支付能力,也適應不同視覺偏好。
不是賣產品,而是種生態。
Clareon的推廣并非孤立展開,而是嵌入PD超乳發展項目、AEA專業教育網絡、地市合作等多個平臺中。張健坦言:“我們并不急于搶第一波聲量,更重要的是讓患者獲益。”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Clareon將成為愛爾康在中國重構“視覺重建路徑”的關鍵底座。它的意義,不止是一組產品,更是一種推動全系統能力提升的“長期信號”。
六、結語
如果說Clareon家族的六款晶體是一份“產品清單”,那么這次完整上市,更像是一份交給中國市場的“系統答卷”。
它呈現出的不只是產品矩陣的完整性,更是技術平臺的穩定性、醫生選擇的靈活性、患者體驗的可預測性,以及一套可規模化落地的臨床教育與服務體系。
在高端人工晶體的進階階段,選擇從未如此多元,需求也從未如此清晰。中國眼科臨床正站在“功能型晶體大規模普及”的門檻上,不只是問“能不能植入”,而是在追問“哪一款適合我”,“術后能不能穩定、舒服地用很多年”。
Clareon的意義,正在于給出一套可以被醫生信任、被患者感知、被系統接納的答案。
張健說:“產品最終走得多遠,不取決于起點聲量,而取決于使用后的患者滿意度。”這一判斷,也許正是今天看Clareon最重要的視角:“不以某一項參數為賣點,而是把術中術后每一步都作為產品的一部分。是產品,也是服務,更是生態。”
在未來的十年,“視覺重建”不再只是“換一個晶體”,而是一次針對個體需求的方案匹配。
而Clareon,正在成為這場變革中的平臺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