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中國造船廠的全球市場份額從72%大幅降至52%。
BIMCO航運分析經理Filipe Gouveia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船訂單份額從72%降至52%。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即將對中國船舶在美國港口征收費用的擔憂日益升溫,是中國新船訂單減少的原因之一,而全球新船訂單的下降以及船舶訂購類型的轉變,則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
定于2025年10月生效的USTR港口費政策將同時對中國船東運營的船舶及中國建造的船舶產生影響,根據行業特定標準和短程航線的豁免條款,僅部分小型中國建造船舶可獲豁免。
據BIMCO分析,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訂單(以修正總噸CGT計)同比暴跌54%。其中,散貨船、油輪和氣體運輸船受運費率疲軟的沖擊,下降程度最為明顯,而集裝箱船和郵輪是僅有的兩個增長船型。
中國仍然在全球造船業占據主導地位,但韓國近期也在關鍵領域取得進展。2024年,韓國在氣體運輸船建造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而今年,韓國更是在原油輪領域反超中國。
Gouveia指出,可替代的造船產能仍然有限:“即便部分船東因USTR費用而試圖避免在中國訂船,但其他國家的產能也存在上限。因此,如果去掉今年年初全球船舶訂單量大幅下降的因素,中國所占市場份額反而可能更高。”
行業產能限制導致訂單積壓,交付周期大幅延長,尤其是大型船舶和特種船舶(如大型集裝箱船、氣體運輸船和郵輪)。在今年的新船訂單中,31%計劃于2027年交付,38%計劃于2028年交付,23%排至2029年及以后。
作為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造船國家,韓國和日本因人口下降導致勞動力短缺,在擴大產能方面面臨嚴峻挑戰,而人口結構問題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最終影響了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展望未來,Gouveia認為:“盡管近期遭遇挫折,但中國造船業的主導地位內短期內仍難以撼動,但中期可能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如菲律賓、越南等現有小型散貨船/油輪建造國,受益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可能會提高產量。與此同時,盡管美國和印度目前的造船能力有限,但兩國政府都在積極努力加強本土造船業——但要實現規模生產仍需時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