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號,多家外媒報道說華為在巴基斯坦的部分運營牌照被暫停,有些標題看得人心里一緊,好像出了多大事兒似的。筆者一直關注華為海外業務的發展,所以從細節來看這事兒沒那么驚悚,但確實值得說道說道。
2017年華為從巴基斯坦電信管理局(PTA)手里拿到了一項“非獨占性許可”,即允許在當地建設、維護和運營電信系統。
聽起來挺順利,但PTA有個硬規矩:
拿到許可證后,一年內必須正式開工,還得取得 “開工證書”,證明技術和服務達標,不然就不能收費或提供服務。
問題就出在這 “開工證書” 上。華為拿許可快8年了,這證書愣是沒辦下來。
據悉,從2023年到2025年,PTA發了好多信函和郵件催,還給了好幾次延期機會,可華為始終沒在規定時間內走完流程。到了2024年底,PTA發了 “說明理由” 通知,讓30天內解釋為啥辦不下來;2025年初開了聽證會,華為請求再延期,結果還是沒啥進展。
最后PTA在7月17號下了狠手:暫停相關牌照一個月,要么拿到開工證書,要么就一直停著。
要是一個月還搞不定,牌照就永久取消,其他運營商也得立刻停止給華為提供服務。這招夠嚴的,但從流程上看,不知這是為何?
華為很快作出回應,說被考慮暫停的是 “內部使用的數據CVAS牌照和車輛追蹤服務設施”,還特意強調是 “審批完成前” 的臨時措施。其主力仍是5G基站建設和智能手機銷售。
所以這種“局部手術”式的處理,與某些外媒的渲染相去甚遠。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受影響的只是特定內部服務,不是整個業務,而且正在解決,很快就能恢復。
我琢磨著,華為這回應挺有講究。一方面把范圍縮得很小,怕影響整體業務形象;另一方面強調 “審批中”,暗示這是暫時的,想穩住合作伙伴和客戶。
畢竟華為在巴基斯坦的主要業務是給當地運營商做設備供應和網絡建設,要是讓人覺得 “華為要被趕出去了”,那損失可就大了。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么這么多年沒辦下開工證書呢。
類似“開工證書”的硬性時限在發展中國家很常見,目的是防止企業“占坑不運營”。2019年挪威電信也曾在孟加拉因類似問題被罰款。
但華為的案例特殊性在于時間跨度。七年未能完成認證,暴露出跨國企業在復雜監管環境中的適應難題:
比如巴基斯坦的“開工證書”需第三方機構驗收,而該國電信基礎設施評估能力有限,可能導致流程拖延;華為在巴有超過1600名員工,91%都是當地員工,但CVAS這類邊緣業務可能資源分配不足;當前正值全球5G標準博弈關鍵階段,任何監管動作都可能被過度解讀;等等。
從目前情況看,這事兒對華為核心業務影響應該不大。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化暗流中,企業需要比競爭對手更懂規則、更重細節,因為外界正拿著放大鏡在雞蛋里挑骨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