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兒童生長發育專業委員會主辦、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承辦的“兒童骨齡評價新體系發布暨骨齡評價研討會”上,基于我國當代正常兒童骨齡大樣本數據集建立的骨齡評價體系——中國兒童骨齡評價新體系(中國25)(以下簡稱“中國25”)正式發布,標志著我國兒童骨齡評價進入精準化、規范化的新階段。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秘書長王珊表示,在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骨齡評價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術手段,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評估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還能為臨床、診斷、治療以及科研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多年來,我國在兒童骨齡評價領域不斷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對兒童生長發育關注度的不斷提高,傳統的骨齡評價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當前的需求,迫切需要一個更加科學、精準、符合中國兒童生長發育特點的骨齡評價新體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放射科程曉光教授進一步指出,國外的TW3、G-P等標準因種族、地域發育差異,不適用于中國兒童。《中國人骨發育標準CHN法》和《中國青少年兒童手腕骨成熟度及評價方法》(中華05計分標準)兩個行業標準,有效促進我國兒童骨齡評價工作,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兒童青少年發育情況有了很大變化,我們亟須建立符合我國當代兒童發育規律的新的骨齡評價體系。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牽頭,聯合國家衛健委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北京兒童醫院等多家機構,歷時多年完成“中國25”研發。該體系采用移動DR(移動數字化直接成像系統)采集了來自全國28個調查點的20166名3-18歲正常兒童手腕骨齡X光片數據集,采樣覆蓋城鄉、東中西部及南北方,樣本具有全國代表性。“大樣本數據是新標準的核心優勢,為兒童生長發育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北京大學兒童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宋逸說道。
經過專家培訓的團隊對X光平片采用TW3骨發育成熟度法進行雙盲標注,根據中國當代兒童的發育特征制定了符合我國當代兒童的骨齡權重和骨齡預測大數據模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骨齡評價軟硬件體系解決方案。初步結果顯示,現行的骨齡標準與當代兒童發育特征的誤差達1歲以上,更突顯制定“中國25”的必要性。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放射科主任袁慧書表示,新體系將推動骨齡評價從“經驗化”邁向“標準化”,惠及更多兒童健康。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趙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