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以來,醫學一直是香港狀元們的“心頭好”,與收入較高、工作穩定等因素有關。
撰文 |燕小六
責編丨汪 航
近日,素有“香港高考”之稱的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16名考生因考分極高成為狀元,狀元人數創歷屆新高。
公開信息顯示,香港16名狀元中有11人計劃學醫,另有1人想學獸醫。同期公布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考試”(IBDP)顯示,至少32名考生是“高分狀元”,其中多人要做精神科醫生、傳染科醫生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透露,將錄取26位IBDP狀元。
實際上,在中國香港,過往多屆的狀元們有七成左右都選擇學醫,今年也不例外,背后與醫生職業受人尊敬、收入較高、工作穩定等因素有關。
圖源:香港01
香港“狀元”們大多學醫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透露,今年有5.5萬人報考DSE,人數較上一年度增加10%。
DSE評分采用等級制,考生最多報考8科,相當于內地的高考。其中,前10%成績最優異的考生可獲5**級,成績次佳的30%可獲5*級。要想拿到“狀元”稱號,至少6科要考到5**。若考過5**的科目達到7科或8科,則分別稱為“超級狀元”“終極狀元”。
今年,DSE出現一位“終極狀元”王海博,他于內地出生、后就讀于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他告訴媒體,因見香港醫療系統負荷重、醫生短缺,所以選擇讀醫科以回饋社會。
畢業于拔萃女書院的“超級狀元”黃穎妍也想學醫。她坦言對醫學興趣濃厚,曾在瑪麗醫院實習,在手術室或門診觀察過醫生工作,未來想做一名外科醫生。
綜合媒體報道,在今年香港的DSE和IBDP等升學考試中,近50人取得狀元等美譽。其中,近七成人計劃學醫。他們有的出身醫學世家;有的單純是對醫學科學感興趣;有的想做“基層醫生”,重點服務老人和兒童患者;還有的是看到父母身體抱恙,想投身醫學、照顧家人。
“成為醫生,目標就是服務香港。”今年IBDP的狀元蔣承軒曾說。
綜合“香港01”等歷年報道,香港高考狀元們的學醫比例一直很高。2019年至2023年的DSE結果顯示,狀元學醫率分別是83%、75%、71%、75%、75%。
一方面,這和香港擁有全球知名的醫學院校有關。在QS“2025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香港大學的牙醫學科位列全球第二;該校的醫學學科從上一年度的全球第37位,升至第24位。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學科排名全球第25位。該校的護理學則排名全球第5,長期占據亞洲第一。名校光環下,狀元們難免趨之若鶩。
另一方面,雖然不管是內地還是香港,醫學生的培養都尤為嚴苛,不僅周期長,而且成本高。
但相對而言,在取得行醫資格后,香港醫生穩定且豐厚的薪水也是其他行業所艷羨的。
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內外全科醫學士(MBBS)為例,該課程的常規學制為6年。醫學院畢業后,再經歷半年內科和半年外科的見習,就能成為正式醫生、獲得穩定收入。
香港醫院管理局官網信息顯示,在公立醫院體系中,駐院醫師每月底薪和各類津貼合計7.7萬-15.5萬港幣(約合人民幣7萬-14萬)。晉升到副顧問醫生等中層,每月起薪約15.9萬港幣。這些都遠高于當地民眾的月均收入(2.4萬港幣)。
若供職于私立機構,一些頂尖外科醫生的單次手術收入可達數十萬港幣。因此,在香港,醫生有“月球人”“星球人”等說法,特指一個月能賺1百萬或一個星期賺1百萬的人。
圖源:香港醫院管理局
待遇那么好,香港卻很缺醫生
有分析指出,香港醫療體系的進入壁壘高,每年培訓的醫學生數量較少。相較于其他專業,“學醫”的職業前景更穩定。
但,這種精英式教育也有不足。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秘書處今年初發布《數據透視》稱,2023年,香港有注冊醫師16180人,相當于每千人口有2.1名醫生,遠低于日本、韓國、新加坡等近鄰。
《數據透視》推算,到2030年,香港的醫生人力缺口或達1600人,到2040年會超過1900人。與此同時,香港老齡化在加劇,到2035年,65歲以上者約占常住居民總數近30%。這會進一步影響當地醫療。
過去20年,香港一直在想辦法應對醫生短缺問題。2008年前后,香港開始增加醫學生學位數,從每年250個逐漸增至2021年的530個。但成效不明顯,截至2023年的10年間,注冊醫生總數僅增加22.6%。
人力短缺加劇工作壓力、影響工作環境,進一步造成香港公立醫療系統醫生流失。2023年,公立醫院的醫生流失率達6.1%,心胸肺外科醫生流失率達14.5%。
《數據透視》指出,不少醫生轉投私立機構,導致公私不同系統的人力結構失衡。根據該文件,供職于公立機構的注冊醫生數占全港注冊醫生總數46%,但他們承擔了香港近90%的住院診療服務。
工作多人手少,很多診療服務不得不減速。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有一些醫院的內科、眼科、矯形及創傷外科需等候100個星期,才能看到醫生。
為應對人力危機,香港想了很多“開源節流”的方法。
在“開源”方面,2021年10月,香港引入特別注冊安排,旨在擴大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執業的途徑。此后,當地雇用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人數快速增加,從2022年67人增至2023年年底124人。
今年6月,香港公布第六批獲“特別注冊委員會”承認醫學資格的名單,首都醫科大學、復旦大學等9所內地高校、共20項醫學資格得到香港承認。持獲承認醫學資格的內地醫生如符合相關條件,可申請到香港從醫。
此外,香港還在學制上改革。當地政府計劃于今年9月或之前,將現有兩間醫學院的醫科培訓學額增至650個。政府還預留一塊土地,劃作興建香港第三間醫學院之用。
而在“節流”方面,香港醫院管理局努力提升醫生的待遇、晉升機會和工作環境,大量增設顧問醫生、副顧問醫生等職位,讓高年資醫生可以留在公立醫院晉升。截至2021年的10年間,顧問醫生數量增幅達50%。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值班編輯:文慧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