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中歐的關系剛剛有所好轉,但是因為俄烏沖突問題,歐洲竟然又把火撒到了中國頭上,轉手就制裁了兩家中國銀行。
根據中國駐歐盟使團的7月19號的消息稱,歐盟和美國就關稅展開了談判,對于這次的談判,美國的態度非常強硬,可以說是一步不讓,并且還處于要加碼的態度。
而歐盟對于美國的報復手段早已經用光,所剩下的手段并不多了,現如今歐盟手中只剩下了服務領域了。
但是他們也擔心,一旦有了下一步的操作,特朗普也必定會拿出來藥品或者半導體來進行針對。
關于此問題,歐盟的內部出現了舉棋不定的局面,兩極分化的情況比較嚴重,一些小的國家認為向特朗普低頭和解是最好的,以此來避免出現更壞的后果。
但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具有較強實力的國家的態度卻比較強硬。
7月17日,法國的外交部長巴羅,表示歐盟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過程中必須保持中立并保持強硬的立場。
如果說今日對美國提出了讓步,那么中國也會立刻緊隨其后,并且美國肯定還會再次歸來割韭菜。
而法國的這個部長巴羅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反華分子,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激進的想法,拿各種事情進行炒作,甚至還呼吁歐洲對中國發起更過多的貿易壁壘。
并且德國的總統默茨也表示在關稅戰中表明自己的立場,對美國寸步不讓,他表示,歐盟落到現在的地步全部都是馮德萊恩的錯誤。
還指出,歐盟的規則太過于繁瑣,官僚主義也是非常的嚴重,并且行動也是非常的遲緩。
而此次默茨此次發言如此激進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嚴重打擊了德國的制造業,可以說此次的關稅。
對德國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他才將所有的問題歸咎到馮德萊恩身上。
但是就算目前的情況都已經這樣了,歐盟依舊還是沒有放過對俄羅斯的制裁,并且還給中國來了一下子。
這次又新增加了二十六個規避制裁的實體,其中有七個是來自中國,三個來自于中國香港,還有四個是針對土耳其。
并且還制裁了中俄邊境城市中的綏芬河農村商業銀行和黑河農村商業銀行,這一點是令中國沒有想到的。
歐盟卻聲稱表示,這些機構對俄羅斯進行了援助。
中國對此事進行回應,反對沒有國際法的依據,在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單邊制裁。
歐盟在第18輪對俄制裁的列單中的兩家中國金融機構,不論是性質還是對中國的影響都是非常之惡劣。
也就是這一下,讓美國發現了歐盟的軟肋,直接明確表示針對于歐盟的最低關稅的門檻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之間。
同樣中國對此次事件表示強烈的不滿,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同時也對歐方提出了正式的交涉,中國將采取堅定的措施來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歐盟對中國采取制裁,有可能是認為中國借錢給俄羅斯,并且還又購買了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讓俄羅斯的經濟回血了。
同時還表示,中國對俄羅斯出口致命的武器,特別是軍民兩用的無人機,對于此件事情中國表示。
中國一直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的條款,歐盟的行為對中國無疑是抹黑的行為。
中國對于歐盟的眾多行為也算是做到了仁義盡致,并且中國還在7月16日與歐洲議會同步解除所有交往限制,包括取消對歐洲議會議員彼蒂科菲爾的制裁。
但是歐盟現在竟然不但不領情,還對著中國倒打一耙,歐盟的行為明顯是并不想緩和中國和歐盟的關系。
其次就是俄烏沖突的局面,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北約方面同意增加國防開支,美國特朗普政府也改變了對俄羅斯的態度。
一定程度上也開始支援烏克蘭,同時特朗普總統也批評普京“過于強硬”要求俄羅斯和烏克蘭趕快達成停火協議。
如果說五十天后并沒有停火的話,那么美國就要對俄羅斯實行制裁了,而歐盟在俄烏沖突中也持續加碼制裁。
一心想要削弱俄羅斯的經濟基礎,逼迫俄羅斯重新坐下來進行談判。
歐盟和美國也想讓中國跟隨他們一起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想要通過制裁中國的機構,讓中國也進入到這個局面中,以此讓中國提醒俄羅斯進行的停火。
馮德萊恩等歐洲政客頻繁炒作“中國支持俄羅斯”的論調,甚至提出所謂“中歐關系取決于中國對俄立場”的荒謬邏輯。
這種邏輯不僅無視中俄正常經貿合作的客觀事實,更暴露了歐盟對華政策的雙重標準:一邊享受中國市場的紅利,一邊又想把中國綁上這場混亂中。
而此次制裁的時機也是非常的有意思,就在三天前中國剛剛釋放緩和的信號,在7月19號歐盟就宣布了對俄的第十八輪制裁。
這是不是有點過于碰巧了,甚至有可能這也并非巧合,而是經過歐盟的思考過后的政治博弈。
通過制裁中國機構,歐盟不但可以向美國表忠心,以此來緩和一下自己的關稅戰,還可以試探中國的真正的底線在哪里。
這種以小博大的手段,中國可并不會慣著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表明自己的立場,通過正當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而中國的這種克制性回答,既體現了中國方對中歐關系的重視,同時也傳遞出中國并不會因為歐盟的無理施壓而改變自身的立場。
歐盟的此次行動無疑是給中歐關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從短期來看,歐盟的制裁可能會再次造成雙方信任的危機,導致雙方的合作受到一定的影響。
但是從長期來看,中歐之間的利益紐帶也足夠深厚,不論是那一方都難以承受對抗的代價。
中歐關系走到今天,既非簡單的“敵友關系”,也非零和博弈,雙方在綠色能源、數字經濟、供應鏈安全等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
而這些領域的突破,恰恰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歐盟若想真正實現“戰略自主”,就必須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態與中國對話。
對于中國而言,此次事件再次證明:在國際舞臺上,唯有堅持原則、擴大開放,才能在復雜局勢中掌握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