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人形容鋼鐵行業是中國經濟的“骨架”,也有人批評它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元兇”。
中國鋼鐵產業連續多年陷入虧損,2024年全國38家上市鋼企總計虧損超過160億元。
此外,該行業因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長期被列入國家重點監控名單。
環保壓力與日俱增,盈利空間日益壓縮——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政府依然持續投入巨資,堅定推進鋼鐵行業發展。
中國為何不徹底放棄這項“虧本生意”?鋼鐵產業,真的只是表面上“廉價”嗎?
相關專家指出:因為鋼鐵是國家發展的真正基石!
從全國興鋼到產能井噴
中國鋼鐵產業的成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與中國現代工業化進程緊密相連。
自1950年代起,面對薄弱的工業基礎,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大規模建設鋼鐵廠——鞍鋼、武鋼、包鋼等一批“共和國長子”企業應運而生。
至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已躍居世界第四大鋼鐵生產國。
1985年寶鋼一期工程正式投產,標志著中國正式邁入現代鋼鐵工業時代。
之后近四十年,中國鋼鐵產量逐年攀升,特別是進入2000年后進入“井噴式增長”階段:2003年粗鋼產量突破2億噸,2013年突破7億噸,2023年更是高達10.18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4%。
從產量角度看,中國堪稱全球第一“鋼鐵強國”。
然而,這場看似輝煌的“鋼鐵熱潮”背后,卻潛藏著重重危機。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人均鋼鐵產量達727公斤,遠超全球人均消費量(219公斤)三倍以上。
換言之,我國每年生產的鋼鐵遠超市場需求,導致產能嚴重過剩。
表面上看,中國鋼鐵可以出口全球,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
受中美貿易戰、歐盟反傾銷調查、東南亞本土鋼廠崛起等因素影響,中國鋼鐵出口始終難以突破產能的10%,大量鋼材只能滯銷國內,造成庫存積壓和價格戰。
2024年,全國38家上市鋼企平均凈利潤率為-0.82%,其中近45%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韓國浦項制鐵、盧森堡安賽樂米塔爾等國際鋼鐵巨頭,利潤率普遍維持在5%~10%之間。中國鋼鐵產業呈現出“越產越虧”的局面。
除了產能、出口、盈利問題,中國鋼鐵還面臨“另一大挑戰”——環保壓力。
根據2020年數據,我國377家重點鋼鐵聯合企業年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合計超過110萬噸,居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前列。
部分鋼企還存在環保數據“只報喜不報憂”的造假行為。
例如安陽鋼鐵、首鋼、河鋼等企業在年報中宣稱“無違法記錄”,但環保部門卻開出高額罰單。
從上述種種情況看,中國鋼鐵似乎是一項“越做越難、越做越虧”的產業。
但在外界普遍看衰之際,國家卻在2025年提出——要加快提升鋼鐵產業集中度、高端材料自給率,并推動全行業綠色轉型。
這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中國為何仍要堅持發展鋼鐵產業?
并非虧損產業,而是國家戰略支柱
要理解中國為何不放棄鋼鐵,必須跳出“商業邏輯”,上升到“戰略高度”。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追求利潤、效率、回報;但在國家戰略層面,有些產業即使短期虧損、長期艱難,也必須“咬牙堅持”。鋼鐵產業正是這樣的典型。
它首先是國家安全的基石。鋼鐵是軍事裝備制造的基礎原材料。
從航母甲板到導彈外殼,從火炮炮管到裝甲戰車,鋼材無處不在。
一旦失去自主可控的鋼鐵生產能力,中國的軍工體系將變得“外強中干”。
比如,河北一家民營鋼管廠,和平時期生產普通鋼管看似普通。
但只需3個月的工藝調整,就能切換為軍用標準,批量生產火炮炮管。
類似地,河鋼集團正在研發電磁加速冶煉技術,可將傳統72小時的冶煉周期壓縮至8小時,在戰時能顯著提升前線彈藥供應效率。
鋼鐵是工業體系的“脊梁”。
沒有鋼鐵,交通、建筑、裝備制造、能源設備幾乎都將陷入停滯。
高鐵橋梁、核電站反應堆、港口裝卸設備、城市地鐵軌道……都離不開大量高強度鋼材支撐。
即便是電動汽車、光伏支架、風電塔筒,也需要精密鋼板與特種鋼管。
鋼鐵也是經濟韌性的保障。
在全球局勢動蕩、地緣風險加劇的當下,若國家依賴進口鋼材,任何一場貿易摩擦或供應鏈中斷都可能令中國工業體系陷入被動。
在西方對中國實施高科技出口限制的背景下,如果鋼鐵也被“卡脖子”,后果將極其嚴重。
更重要的是,中國鋼鐵不僅是“國內支柱”,更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據關鍵地位。
2023年中國鋼鐵產量已超過美、日、印、俄四國總和,其出口的下游產品遍布全球。
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而言,中國鋼鐵是他們完成基建項目、推動工業化的重要“外部支持”。
中國堅持發展鋼鐵,并非因為不愿放手,而是因為不能放手——這是一項不可替代的戰略產業。
鋼鐵產業的新“主戰場”在哪里?
面對利潤低、污染重、產能大的“三大難題”,中國并未坐視不管,而是早已啟動一場“鋼鐵轉型攻堅戰”。
第一步是推動綠色升級。以河鋼集團為代表的大型鋼企,已投入上百億元資金,用于環保設施改造和低碳生產工藝引進。
例如采用干熄焦技術替代濕法處理,利用高爐煤氣回收發電,將鋼廠廢氣“變廢為寶”。
如今,許多鋼廠煙囪已看不到黑煙,排放氣體的清潔度甚至優于城市空氣標準。
更具創新意義的是氫冶金技術的應用。
2023年,河鋼集團建成了全球領先的120萬噸氫冶金示范線,不依賴煤炭,而是使用氫氣作為還原劑,大幅降低碳排放。
該生產線所生產的高性能特種鋼,可用于殲20戰機關鍵部件制造,真正實現綠色制造與軍工應用的“雙重突破”。
第二步是推動產業集聚與高端化。
國家明確要求:2025年前,前十大鋼鐵企業要占據全國70%以上的產能,以提升集中度,減少無序競爭。
同時,高端鋼材自給率需突破90%,不再依賴進口高強度鋼板、特種不銹鋼等“卡脖子”材料。
寶鋼、鞍鋼、中信特鋼等企業正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用鋼、海洋工程用鋼、核電耐腐蝕鋼等高附加值產品。
第三步是加快國際化布局。中國鋼企“走出去”早已成為常態。
從首鋼收購秘魯鐵礦,到鞍鋼控股澳大利亞金屬公司,再到河鋼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構建“礦山-冶煉-產品”的全球產業鏈。
這不僅保障了原材料安全,也提升了中國在全球鋼鐵定價中的話語權。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鋼鐵的重點,不再是“產量領先”,而是“技術領先”、“綠色領先”、“價值領先”。
結語
鋼鐵,看似是冰冷的金屬,但它承載的是一個國家的意志與擔當。
當前的中國鋼鐵產業確實面臨諸多現實挑戰:高污染、低利潤、過剩產能、國際打壓……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被輕易放棄。
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困難,它才更體現出一種戰略產業的堅韌與價值。
中國發展鋼鐵,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是為了筑牢根基、保障安全、守護未來。
在軍事安全與產業安全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能賺錢的產業,更需要能抗風險、護國家、穩根基的支柱性產業。
因此,不管鋼鐵產業當前多么艱難,中國都會咬牙堅持。因為這,不只是鋼鐵的時代,更是中國的選擇。
信息來源:
中國礦業網:中國鋼鐵行業全球壟斷,但為什么不賺錢?
觀察者網:這才是鋼廠污染最可怕的地方!國人卻還沒意識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多家上市鋼企百萬處罰披露為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