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欄“精品資源” 免費領取2300套PPT模板
作者丨帆書 · 一笑
來源丨樊登讀書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薦丨勵職派丨ID:tmp_356139977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很容易,但人要向上走卻很難。
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在沒有外力作用時,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和無序。
比如電腦越用越卡,屋子越來越亂,人的記憶力越來越差,行為越來越散漫……
這就是熵增定律,即在無外力的作用下,所有的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
而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向上生長的渴求。
看到別人的逆襲,我們常常羨慕又苦惱:這份幸運何時能降臨到自己的頭上?
自媒體大V九邊在《向上生長》中給出了答案:
人的一生,想要不走下坡路,就要和熵增對抗。如果順從人的本性,好運永遠不會來到你身邊。
保持耐心,不走捷徑
我們有很多好的想法,比如健身、讀書、寫作……
但往往還沒進行到一半就宣告夭折。這是因為,即時滿足、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
我們做事,總是想要馬上得到結果。比如,寫幾篇文章就能成為寫作高手,堅持21天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參加一個速成班就能學會一項技能……
如果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結果,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躺平。
所以,我們的競爭對手并不多,真正需要打敗的,是自己內心那個急于想要結果的小孩兒。
有耐心,就會去下笨功夫,不走捷徑。
曾國藩說:唯天下至拙,能勝天下至巧。他與敵作戰時,有一招叫“結硬寨,打呆仗”。
別人擺迷魂陣,打閃電戰,只有曾國藩的部隊花很長時間建營搭寨、挖溝筑墻。
結果卻是,他的“硬寨”堵截了一次次偷襲,他的“呆仗”將敵人死死圍困。他的笨辦法打敗了聰明人。
怎么下笨功夫呢?九邊說,用數量堆死質量。
一所中學在臨近高考前,請來往年的高考狀元介紹學習方法。
狀元說:“去年高考前,我每天只做一道數學題。”學生們頓時眼睛發光,看到了希望。
狀元繼續說:“后來,媽媽揍了我一頓,逼我每天做100道數學題。”
聽到這里,學生都泄氣了。原來,高考狀元也逃不過題海戰術。
任何技能的學習,都需要經歷一個慢啟動的過程,不可能立馬看到結果。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重復練習,有耐心突破臨界點,等待質變。
沒有擼鐵一萬小時,別想有八塊腹肌;要想寫小說,得先寫一百萬字再看。
我們以為的質量問題,本質上都是數量問題。
任何看似復雜的技能,都是簡單基礎上的累積。
不要低估每一天微小的積累。
如果你感受到一點進步,就把它乘以10倍。任何事情,乘以10倍,都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巴爾扎克說,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
只有付出足夠密度的努力,才會迎來爆發式成長。
擁抱不確定性,終身學習
人的本性是追求“確定性”。我們害怕變化,對未知充滿恐懼。
但人生的本質就是無常,人生中唯一確定的事情,就是不確定。
如果一個人一生都在確定性中生活,抗拒變化和挑戰,一旦危機降臨,就會不堪一擊。
多去面對不確定性,才會有抵抗風險的能力,才有更多的機會和運氣。
比如大學畢業,有人選擇到一線城市闖蕩,雖然充滿了變數和風險,但也有了更多的機會。
擁抱不確定性,需要永遠保持學習狀態。
前不久,一篇文章廣為流傳。
說的是很多被公司裁員,卻背負著養家糊口壓力的中年失業者,為避免面對家人和熟人的尷尬,只好躲進星巴克點杯咖啡呆上一天。
很多人習慣于依靠自己的存量知識應對變化,拒絕接受新知,或者認為自己學不會,就停止學習。
但習慣于舒適區里的安逸,恰恰是最危險的狀態。
這意味著,你將會變成那只溫水里的青蛙。
九邊的導師六十多歲了,也一直保持著學習心態。
他不僅在網上跟著視頻學Python,還在寫關于匈奴史的小冊子和教小朋友學數學的書。
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難免會有焦慮,但它并不是壞事,它會讓你積極、努力地去尋找出路。
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新知,才能讓我們變得更強。
想要學習有效果,九邊說了兩個方法:
一是每天的目標要小。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每天強制自己看兩頁書,只有看完了兩頁書才能去干別的事。微量開始,才能超額完成。
二是不斷在舒適區邊緣拓展自己。
要想不斷精進,不能只在舒適區重復,需要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訓練,即不斷練習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
芒格說: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但他們往往是最愛學習的。
面對眾多的不確定性,終身學習是交付確定的唯一方式。
不沉迷娛樂,節制自律
當你準備學習的時候,很可能會是這樣的情景:
先刷一會兒抖音,再去微博瀏覽一下熱門事件,然后翻看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幾個小時過去了,你的書還沒拿起來。
喜歡娛樂,是人的天性。胡適曾在日記中寫道:
7月14日:打牌;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如此墮落!先前定下的學習計劃都忘了嗎?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所以,當大腦告訴你去學習,身體想讓你去健身的時候,接下來的8個小時,你很可能是邊打游戲邊考慮它們倆的建議。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
大量的娛樂信息,會轉移人的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人安于現狀,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眼花繚亂的短視頻和游戲會讓大腦不斷受到刺激,漸漸讓人陷入成癮狀態,從而快快樂樂,不知不覺地變成一個廢人。
精英們深諳此理,他們從不把時間浪費在娛樂上。
那些硅谷巨頭,下了班就會遠離電子設備,那些游戲設計師,工作之余也根本不碰游戲。
遠離娛樂至死,除了刻意遠離手機、網絡和游戲之外,有兩個方法可以試試:
一是主動用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填滿自己的時間。
九邊有一次和一個很厲害的朋友一起出差,其他人在飛機上追劇,這位朋友在飛機上看書寫文章。
飛機一落地,就投了出去,到了酒店,稿費就打過來了。讓自己的時間被重要的有意義的事情占滿,我們就會沒有時間沉迷娛樂。
二是讓自己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
21世紀,誰能賺到別人的時間,誰就能賺到別人的錢。誰的時間被浪費,誰就注定越來越窮。
比如,我們刷短視頻的時候,就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做短視頻的人卻獲得了收益。
而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比如,在各個平臺開通自己的賬號,輸出的自己的產品供別人消費。
娛樂本身不是貶義詞,適度的娛樂并不是壞事,最重要的是,不要成為娛樂的奴隸。
簡單的欲望,只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而高級的欲望,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電視劇《絕命毒師》里有句臺詞:窮人誰都會做。
意思是做窮人很容易,順著本性就可以。
厲害的人之所以厲害,是因為他們能主動找虐,去做那些讓人不爽但很有價值的事。
有人想走捷徑,他們相信堅持的力量;有人滿足現狀,他們不斷開拓認知和能力的邊界;有人享受放縱的快樂,他們用創造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很多時候,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正是一個人能否戰勝自己的天性和本能,忍別人之不能忍,狠別人之不能狠。
每一個悄悄變的厲害的人,都在偷偷對自己下狠心。
向上生長,其實不是要你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點個「在看」,跟各位共勉。
作者簡 介 :一笑。文章來 源樊登讀書( ID:readingclub_btfx),轉載請聯系公眾號。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