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那些免費的東西,都已經在開始收錢了,就連在城市當中,以前免費的公園,免費的停車場,現在也都開始收費了。另外,我們看得電視,也需要VIP才能看,就連吃飯,賬單上莫名多出2元“餐具費”,或者是茶水費,隨著這些東西看似不多,但是累積起來,都在吞噬著我們的錢包。
當免費服務紛紛披上“付費外衣”,當消費變成一場“闖關游戲”,我們不得不警惕:一場針對普通消費者的“收割”已悄然開始。這4樣東西已經開始收費,有的收費還特別離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第一樣:電視會員
今天的電視機前,老人和孩子常陷入困惑——為什么明明充了會員,想看的節目還是被一道道“付費墻”阻擋?
手機端會員無法在電視使用,同一平臺在電視端需額外購買“電視專屬會員”,年費高達數百元。有消費者開通某平臺影視會員后,發現想看電視版還需再付12元。
VIP之上有“超級VIP”,再疊加“超前點播”(單集3元)和“單片購買”(最高30元)。某用戶吐槽:“開了三個會員,結果看比賽還要買體育套餐”。我國互聯網電視實行牌照管制,視頻平臺需向持有牌照的廣電機構支付分成費,最終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
這種利用終端割裂制造二次收費的模式,讓家庭娛樂變成“無底洞”。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視銷量不足4000萬臺,而人口少得多的美國卻賣出超4000萬臺——收費亂象正在扼殺整個行業。
第二樣:餐具與座椅
餐廳里,塑封包裝的餐具整齊擺放,結賬時每套加收1-5元;商場中,疲憊的顧客剛坐下,座椅旁的二維碼突然亮起:“掃碼付費,10元/小時”...這些曾經的免費基礎服務,正變成商家新的利潤增長點。
看似很簡單的收費,本質是將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當商家連一把椅子、一套碗筷都要“變現”,消費環境已滑向赤裸的掠奪。
第三樣:景區與樂園
“39.9元夜場票只是入場券,登閣樓再付100元”——這類“門票套門票”的收費模式,正在全國景區蔓延。某游客憤怒道:“感覺像被當肥羊宰!”
景區被分割為多個區域,觀光車成變相強制消費(單程30元以上)。停車場旺季日入超十萬,卻無免費替代方案。
第四樣:數字陷阱
“觀看10分鐘就送限量禮品!”楊女士連續多日蹲守直播間攢積分,兌換時卻被提示“需升級白銀會員(消費滿200元)”。類似套路在某平臺砍價中更被算法精細化:
“永遠差一刀”的騙局:砍價進度條顯示“99.9%”時,實際可能僅完成0.999%。一位上海律師組織6萬人砍價仍失敗——因系統自動判定“異常助力”并啟動“吞刀”機制。
這類收割的殘酷在于,用時間與社交資本為平臺引流,最終“免費”禮品的成本早已通過商品溢價回收。
如何守住錢包不被“收割”?
面對無孔不入的收費創新,被動忍受只會縱容亂象蔓延。破局需消費者、監管方、企業三方合力:
保留消費憑證,對模糊收費當場質疑;對“必點”餐具、電視默認續費立即維權。要善用法律武器。餐具費、捆綁儲物費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知情權)和第9條(選擇權)投訴。
遭遇直播欺詐,保存錄屏向平臺和消協舉報
收費的邊界,本質是商業倫理的試金石。當餐廳的碗筷、景區的廁所、醫院的輪椅都被明碼標價,當電視會員變成“俄羅斯套娃”,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金錢,更是消費環境的基本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