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賞一套高級音響器材,必須懂得物理、電學與聲學的基本原理,調校音響時才能理性分析,知道如何著手,追求精準自然的重播效果。聽音樂也一樣,如果對音樂的結構、風格、背景以及演奏者的技術水平,音樂詮釋,作品風格的把握等沒有基本的認識,就很難從演奏中分辨出良莠和精妙之處。
什么是好的音樂和好的演奏,對于演奏家和聽眾都是因人而異。我定義好的音樂與好的演奏,是以百聽不厭為標準的。肖邦就是我百聽不厭的作曲家,而在他所有鋼琴作品中,我百聽不厭的是他的前奏曲、夜曲和瑪祖卡。我認為瑪祖卡是肖邦音樂的靈魂,以不同的姿態閃爍于他所有的音樂中。肖邦的瑪祖卡是獨有的,也是最難演奏好的,是小曲子大音樂。
肖邦的“馬祖卡舞曲”(Mazurka)其音樂語言融合了波蘭三種民間舞蹈元素
肖邦的瑪祖卡舞曲全集,我收藏并認真聽過30來個不同版本,知名的版本多得數不過來。當然,從前我喜歡的有斯特凡·阿斯克納瑟(Stefan Askenase)、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桑松·弗蘭索瓦(Samson Francois)、霍洛維茨(Vladimir Horowitz)、索弗羅尼茨基(Vladimir Sofronitzky)、加里克·奧爾森(Garrick Ohlsson)等。德國一位對音樂有極高鑒賞和研究的朋友,送我了一套波蘭鋼琴家理夏爾德·巴克斯特(Ryszard Bakst),估計是60-70年代,在波蘭國家唱片公司Muza錄制出版的一套極其稀有和珍貴的肖邦瑪祖卡全集后,這個版本的演奏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至高無上,沒有任何演奏可以比擬和替代了。我這么說,聽起來非常偏激。但這就是我聽了幾十個版本比較后,給我印象最深的演奏版本。
巴克斯特的演奏彈出了很多演奏家根本無法觸及的肖邦之魂,這個肖邦音樂之魂只在瑪祖卡舞曲中。很有意思的是,巴克斯特出生于波蘭,而在蘇聯師從蘇聯鋼琴學派的杰出代表亞歷山大·戈登懷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和康斯坦丁·伊戈姆諾夫(Konstantin Igumnov)。他完全繼承了戈登懷瑟那富有重量感的華美發音,演奏技術精湛無比,發音講究至極。演奏出的曲子,織體解構呈現如3D超清圖,充滿詩意、情感抒發自然而細膩,沒有絲毫特意的渲染。他非常強調作品的結構與音樂內涵之間的平衡,整體布局意識超強。他的技巧超群,不是體現在彈得響和快,而是演奏穩健和從容,具備極佳的控制力與音色變化能力。我不知道在玩timing韻味上,還有誰能與他比肩。就這么一位大師中的大師,知道他的人卻少之又少。
波蘭鋼琴家理夏爾德·巴克斯特
所有,今天在分享他這套極其稀有的肖邦《瑪祖卡舞曲》全集(4LP套裝)黑膠唱片時,我們也一起再來聊聊肖邦瑪祖卡的人文背景知識。
理夏爾德·巴克斯特(1926–1999)出生于波蘭弗羅茨瓦夫一個猶太人家庭,是一位鋼琴家與音樂教育家。活躍于20世紀中后期,以其詩意而嚴謹的演奏風格和在英國、俄羅斯等地以藝術高級和教學出色而聞名。他曾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師從蘇聯鋼琴學派的重量級人物 亞歷山大·戈登和 康斯坦丁·伊戈姆諾夫,也受到亨里克·澤爾曼(Zelman)和其他東歐鋼琴家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定居英國,長期任教于曼徹斯特音樂學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和英國威爾士皇家音樂與戲劇學院(RWCMD),教出了很多優秀的鋼琴家。20世紀80年代末才回到波蘭,在華沙舉辦肖邦作品音樂會引起巨大反響。
理夏爾德·巴克斯特不是單一的肖邦專家,而是一位藝術造詣深厚,藝術修養全面的鋼琴演奏家和音樂學者。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斯科里亞賓等古典和浪漫時期的經典作品,在鋼琴界的師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我們來了解一下肖邦筆下的瑪祖卡是怎么來的,這種源自鄉村的舞曲中隱藏了肖邦怎樣的音樂密碼?了解之后,再來聽肖邦瑪祖卡各種演奏版本,那時你就知道怎樣的演奏才最肖邦,才越聽越想聽,永遠聽不膩。
肖邦與馬祖卡的創作背景
肖邦創作馬祖卡舞曲的靈感源自三個方面。首先是18世紀末興起的藝術馬祖卡創作傳統,其代表人物包括瑪麗亞·席曼諾夫斯卡(Maria Szymanowska)(1)。其次是傳統社交歌曲與民間舞蹈的影響,然而最深遠的靈感則來自波蘭民間音樂。肖邦自幼年起,便在位于馬佐夫舍地區的沙法爾尼亞度過夏季假期,傾聽民間樂隊的演奏與歌唱,從而深受其熏陶。盡管肖邦的許多作品中皆可見民間音樂的影子,但這種影響在馬祖卡舞曲中尤為鮮明。
極其稀有的肖邦《瑪祖卡舞曲》全集(4LP套裝)黑膠唱片
肖邦的瑪祖卡源自波蘭民間音樂中的三種舞型
盡管肖邦將其作品統稱為“馬祖卡舞曲”(Mazurka),實則其音樂語言融合了波蘭三種民間舞蹈元素,即馬祖爾舞(mazur)、庫亞維亞克舞(kujawiak)與奧貝雷克舞(oberek)。這三種舞曲都是三拍子舞曲,常采用切分節奏(波蘭民間音樂常見特征)、首音弱起、節奏單元的拆解與四至八小節的段落重復等特征,但亦各具個性。馬祖爾舞節奏適中,律動流暢,節拍富于彈性且多有不規則重音;庫亞維亞克舞則旋律悠揚帶搖曳感,節奏緩慢,重音多落于弱拍,依風格又可分為鄉村型(多用大調)與小鎮型(多見于猶太樂隊,常用小調);奧貝雷克舞節奏極快,旋律歡快跳躍,節拍強烈規整,舞姿旋轉迅捷,常以驟然靜止制造張力。演奏者要把瑪祖卡演奏得味道十足,風格到位,必須深入了解這些背景知識,掌握好這些曲子的特點。
唱片背面介紹
大多數肖邦的馬祖卡舞曲融合了馬祖爾舞與庫亞維亞克舞的風格,例如:《F大調馬祖卡》Op.7、《降B大調與A小調馬祖卡》Op.17,以及《升A大調馬祖卡》Op.50。馬祖爾舞與奧貝雷克舞的結合較少見,《D大調馬祖卡》Op.33即屬此類。部分作品還含有華爾茲(如《升A大調馬祖卡》Op.41)與波洛奈茲舞(如《升F小調馬祖卡》Op. 59終段)的元素,亦有以重復和弦模仿風笛或低音持續“嗡鳴”的民間樂隊特征。
肖邦獨具風格的瑪祖卡舞曲
1825至1849年間,肖邦共創作至少59首鋼琴馬祖卡舞曲,堪稱該體裁的奠基者與革新者。目前已有58首得以出版,其中45首于生前面世,13首于其逝世后出版,其中8首被編入Op. 67與68。另有11首舞曲作品,現今僅兩首為私人收藏,至少有9首的手稿迄今下落不明。
波蘭國家唱片公司Muza出版的黑膠
肖邦早期馬祖卡舞曲尤具民間色彩,其結構貼近原型,旋律與調性亦仿效民歌(馬祖卡原本即為歌舞形式)。Op.6與Op.7的作品將民間音樂元素(或引述,或模仿)與都市社交音樂相結合,Op.17、24、30、33與41則顯現更為典型的民間結構與風格。隨著創作深入,肖邦逐漸以高超技藝融合馬祖爾舞、庫亞維亞克舞與奧貝雷克舞的特征,發展出其獨具一格的“肖邦馬祖卡”語言:不同舞種元素交錯于聲部之中,節奏與速度頻繁變化——例如將奧貝雷克的舞曲特征置于庫亞維亞克的慢速中展現。Op.33與41已可見其升華民間元素之傾向,至Op.50、56與59,更臻個人風格的高度。
作品風格與演奏要義
演奏肖邦馬祖卡極具挑戰,尤其是波蘭民間音樂中的自由節奏(tempo rubato),也就是如何玩好timing(韻味),肖邦對rubato的解釋非常風趣和準確--偷來的時間。肖邦對如何彈好rubato有明確提示:左手須如“樂隊指揮”般保持節奏嚴謹,右手則可自由呼吸節奏,借遲疑、留連或急促搶拍等手法釋放情感表達,宛如演說家激情澎湃之演講。
Muza唱片公司的另外幾種標簽,其中有一些音樂寶藏
馬祖卡舞曲中濃郁的波蘭民間音樂元素,常被解讀為肖邦對祖國的深切思念。然而,民間風格并非僅限于馬祖卡舞曲;如《波蘭主題幻想曲》與《f小調鋼琴協奏曲》終樂章中可見庫亞維亞克舞的影子,《克拉科維亞克回旋曲》序奏與《c小調奏鳴曲》小步舞曲的三聲中部亦隱約透出馬祖卡的氣息。肖邦的鋼琴作品,沒有一首是只有單一風格元素的,都是多種元素的奇妙組合,這正是肖邦音樂的迷人之處。
文化影響與后續發展
肖邦的馬祖卡廣受演奏家和聽眾喜愛。瑪祖卡原本鄉間地頭的農民舞,肖邦將其藝術加工后變得韻味無窮,啟發了眾多波蘭作曲家寫瑪祖卡舞曲,甚至一度引發“馬祖卡狂熱”,但是,迄今沒有誰達到肖邦瑪祖卡的水平和魅力。多數作曲家難以擺脫肖邦風格的影響,真正形成個人語言者寥寥無幾,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2)為其中很成功的肖邦瑪祖卡繼承者和發揚者,其《20首馬祖卡》Op.50與《2首馬祖卡》Op.62繼承并拓展了肖邦的瑪祖卡寫作特點和藝術性。近現代作曲家如安東尼·沙沃夫斯基 (Antoni Szaowski)、(3)博萊斯瓦夫·沃伊托維奇(Bolesaw Woytowicz)(4)都寫過很好聽的瑪祖卡。亞歷山大·坦斯曼(Aleksander Tansman )(5)共創作36首馬祖卡,輯成多部作品冊出版;羅曼·馬切耶夫斯基( Roman Maciejewski)(6)則寫了約50首馬祖卡舞曲。
肖邦的馬祖卡標志著民族主義音樂觀念的興起。他在繼承波蘭民間舞曲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全新體裁,最終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肖邦風格”。盡管其作品并非為舞蹈而作,但其結構中的重復(樂句、主題乃至整個段落的反復)仍保留了舞蹈形式的痕跡。此外,肖邦也通過和聲與半音的豐富發展、對位與賦格等古典技法的運用,使馬祖卡舞曲在技術與藝術上更為深邃。事實上,馬祖卡是肖邦所有體裁中最頻繁運用古典技法的音樂,其中尤以四聲部圣詠式和聲最具代表性。
盡管肖邦的馬祖卡與傳統舞蹈一脈相承,學界卻長期爭論其究竟受波蘭鄉村民謠影響,抑或是更廣義的“民族音樂”。1852年,李斯特在一篇論述中稱肖邦馬祖卡源自波蘭“民族音樂”的直接影響,并附有若干舞蹈場景描寫。盡管這些描述并不準確,其文本卻引發誤讀,不少學者將“民族”誤解為“民間”,從而構建起肖邦馬祖卡與“正宗鄉村民謠”之間的神話。今日看來,肖邦的靈感來源更可能是其青年時期在華沙等城市所聽到的“都市民族音樂”。
肖邦還鼓勵其他音樂家將馬祖卡舞曲改編為不同演奏形式。女高音歌唱家兼作曲家波琳娜·維亞爾多(Pauline Viardot)便在肖邦本人指導下,將數首馬祖卡改編為藝術歌曲,并在鋼琴與聲樂創作方面獲其悉心指點作為回饋,她將西班牙音樂的第一手資料介紹給肖邦。大提琴家奧古斯特·弗朗喬姆(Auguste Franchomme)與肖邦共同創作的《大二重奏》,還將多首馬祖卡舞曲改編為鋼琴與大提琴演奏版。奧地利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將《A小調馬祖卡》Op.67 No.4改編為小提琴曲(鋼琴伴奏)。
文中提到的音樂家補充介紹:
(1)瑪麗亞·什曼諾夫斯卡(1789–1831)是19世紀早期波蘭最重要的鋼琴家、作曲家之一,同時也是歐洲第一批專業女性鋼琴演奏家之一。她是肖邦出生前波蘭最杰出的鋼琴演奏家之一,活躍于華沙、維也納、巴黎和圣彼得堡等地。她的演奏風格優雅精致,善于表達抒情性,深受當時貴族和知識分子喜愛。
(2)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1882–1937)是波蘭20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繼肖邦之后波蘭音樂史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人物。和肖邦一樣,集鋼琴演奏于作曲于一身。他同時也是音樂評論家與教育家,曾擔任華沙音樂學院(今肖邦音樂大學)校長。卡羅爾·席曼諾夫斯基非常推崇肖邦,曾寫過一篇著名散文《關于肖邦》,是20世紀初對肖邦最具深度的音樂與文化解讀之一。他創作了 20首瑪祖卡舞曲,作品50 和 2首瑪祖卡舞曲,作品62,以現代方式重塑肖邦的傳統,將波蘭民族舞曲與20世紀和聲、節奏語言融合。
(3)安東尼·沙沃夫斯基,1907–1973)出生于波蘭華沙,波蘭作曲家,以其新古典主義風格著稱,特別擅長寫作室內樂和木管作品。雖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如肖邦或謝曼諾夫斯基那么高,但他在20世紀波蘭音樂中具有獨特地位,尤其在二戰前后活躍于法國與波蘭之間的音樂圈。1930年代赴巴黎留學,師從納迪亞·布朗熱,與美國作曲家科普蘭和阿根廷作曲家皮亞佐拉等是同門師兄。沙沃夫斯基深受法國新古典主義(如拉威爾、普朗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