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中泰兩國空軍在泰國呵叻基地展開了代號“鷹擊-2015”的聯合訓練,時間從12月12日持續到12月30日,共19天。
這場訓練是中國空軍與泰國空軍首次聯合對抗演練,旨在通過實戰化科目增進技術交流,提升雙方作戰能力。中方派出了6架殲-11A戰機,泰方則出動了5架JAS-39C/D“鷹獅”戰機。
訓練科目涵蓋編隊飛行、復雜氣象條件下作戰、超視距空戰、近距格斗和模擬對地攻擊,雙方均以小隊形式參演,注重技術和戰術的切磋,而非單純的勝負競爭。
中泰聯合訓練的背景源于兩國長期的友好關系。泰國空軍自成立以來,裝備多以西方戰機為主,如F-16和JAS-39“鷹獅”,訓練體系也遵循北約標準。
而周邊國家如越南、緬甸等使用俄式戰機,如蘇-27和米格-29,這讓泰國空軍需要通過對抗俄式戰機驗證自身裝備和訓練水平。中國殲-11A正是基于蘇-27改進的三代重型戰機,具備航程遠、載荷高的特點,成為泰國空軍測試西方戰機對俄式戰機優勢的理想對手。
同時,中國空軍長期使用俄式裝備,受西方技術封鎖,急需通過聯合訓練了解西方戰機的性能和戰術。泰國“鷹獅”作為三代半戰機,配備先進航電和導彈系統,恰好滿足了中方的需求。雙方在訓練前達成共識,旨在互學互鑒,深化軍事合作。
訓練中最受關注的科目是超視距空戰,即在50千米以上距離進行的“看不見就打”的對抗。超視距空戰依賴雷達、數據鏈和空空導彈的性能,考驗戰機的信息化作戰能力。
泰國JAS-39“鷹獅”裝備PS-05/A脈沖多普勒雷達,性能接近美軍F-16的AN/APG-68雷達,能夠快速探測和鎖定目標。配合AIM-120C5/C7中距導彈的主動雷達制導,“鷹獅”在發射導彈后無需持續照射目標,極大提高了作戰效率和飛行員安全性。
數據鏈系統讓“鷹獅”實現高效的信息共享,機群間能夠實時交換目標數據,形成協同作戰優勢。
相比之下,殲-11A的短板暴露無遺。殲-11A配備的N001機械掃描雷達探測距離較短,抗干擾能力不足,難以在遠距離穩定鎖定目標。其搭載的R-27E中距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發射前需通過射控系統協調信號,發射后仍需持續照射目標。
這種模式在快速變化的空戰中效率低下,一旦目標機動規避,導彈命中率大幅下降。殲-11A的航電系統僅能從預警機單向接收數據,缺乏高效的數據鏈支持,機群協同能力較弱。在超視距空戰中,殲-11A的雷達和導彈性能落后,導致其在模擬對抗中以0:4的比分失利,泰國“鷹獅”憑借技術優勢占據上風。
在50千米以上的遠距離對抗中,泰國“鷹獅”的攻擊成功率為24%,而殲-11A為0%。在30至50千米的中距離對抗中,“鷹獅”的攻擊成功率高達64%,殲-11A僅為14%。這些數據反映了三代戰機與三代半戰機在信息化作戰中的代差。
殲-11A基于蘇-27設計,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而“鷹獅”作為90年代末的產物,融入了更先進的航電和武器系統。雷達性能、數據鏈效率和導彈制導方式的差距,讓殲-11A在超視距空戰中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然而,訓練并非一邊倒。在近距離格斗科目中,殲-11A展現了驚人的逆襲能力。殲-11A作為重型戰機,推重比高,翼載優于“鷹獅”,在低速和中低空域的機動性更強。
解放軍空2師某團的飛行員采用了針對殲-10的國內訓練戰術,充分利用殲-11A的機動優勢,通過大仰角爬升或快速俯沖甩開對手,搶占攻擊位置。
“鷹獅”雖配備IRIS-T近距格斗彈和頭盔顯示器,但額外設備增加了空重,推重比略遜,導致機動性受限。在30千米內的近距離格斗中,殲-11A的攻擊成功率達到85%,遠超“鷹獅”的12%,成功扳回一局。
這場訓練的“碾壓”風波源于泰國記者柯薩庫的報道。他在現場記錄了超視距空戰的0:4比分,文章被英國《空軍月刊》引用并放大,標題聳動地宣稱中國空軍“完敗”。國內外媒體迅速跟進,部分報道將單一科目結果夸大為整個訓練的失敗,甚至引發了“中國空軍實力不濟”的質疑。
然而,訓練的完整數據顯示,殲-11A在近距格斗中占據絕對優勢,整體表現并非外界渲染的那樣不堪。柯薩庫的原文提及中國飛行員的戰術水平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一部分被輿論忽略,超視距失利的標題更吸引眼球。
需要澄清的是,“鷹擊-2015”并非競技性軍演,而是技術交流性質的聯合訓練。雙方未設定假想敵,目標是相互學習,而非分出高下。訓練中,雙方飛行員和技術人員頻繁交流,分享裝備維護和戰術經驗。
泰國空軍通過對抗殲-11A,驗證了“鷹獅”對俄式戰機的優勢,確認了其雷達和導彈系統在超視距作戰中的可靠性。中國空軍則通過近距離觀察“鷹獅”,明確了殲-11A在信息化作戰中的短板,為后續裝備升級提供了方向。訓練期間,雙方還進行了編隊飛行和模擬對地攻擊等科目,均表現出較高的專業性。
“碾壓”風波的背后,反映了媒體對軍事訓練的誤讀。超視距空戰的失利主要源于裝備代差,而非飛行員素質問題。中國飛行員在近距格斗中的表現,證明了其技術和戰術水平不遜于泰國同行。
泰國空軍對中方飛行員的評價頗高,認為其戰術靈活性和機動能力甚至超過了一些西方國家飛行員。這種互學互鑒的氛圍,正是“鷹擊-2015”的核心價值所在。
中泰聯合訓練的意義還體現在地緣戰略層面。泰國作為東盟國家,與中國保持長期友好關系,雙方通過軍事合作增進互信。泰國空軍選擇“鷹獅”而非F-16,部分原因是瑞典的中立立場更符合其外交需求。
中國則通過與泰國的合作,繞過了西方技術封鎖的限制,獲得了寶貴的學習機會。訓練結束后,雙方指揮官在總結會上交換了數據分析報告,確認了各自的優劣勢,為后續合作奠定了基礎。
“鷹擊-2015”的失利促使中國空軍加速裝備升級。2017年的“鷹擊-2017”中,殲-10C戰機憑借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導彈,在超視距空戰中完勝“鷹獅”。
至2024年,中泰完成七次“鷹擊”系列訓練,科目擴展到聯合防空和跨境支援,雙方實戰能力顯著提升。中國空軍在“鷹擊”系列的磨礪下,列裝殲-16、殲-20、殲-35A,成為世界一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