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結冰了?真是!2023年冬天,內蒙古庫布齊沙漠深處出現一條冰河,幾只水鳥在冰面上停住不走。
原本連草籽都活不下去的“死亡之地”,居然起了水汽、冒了綠意。這不是天賜異象,是中國人親手把黃河水引進了沙漠腹地,一場真刀實槍的生態硬仗。
9億元砸下去,不是為了一池水,而是要沙丘變綠洲。三十年扎根、五年破局,“沙進人退”的時代被徹底改寫。
冰河、兔子、光伏板,個個不是主角,合起來才是奇跡。這個工程,到底牛在哪兒?咱們說清楚。
沙漠到底有多難治?別光看沙,得先看“命”
在地圖上看,庫布齊沙漠像一條橫在黃河“幾字彎”處的弓弦,漂亮,但兇。
這里是中國第七大沙漠,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里,位置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北緣,離北京不遠,可一腳踩進來,空氣干得喉嚨疼,風一吹,眼睛睜不開。
沙漠的殺傷力從不是“熱”,而是“干”——全年降水不到200毫米,年蒸發卻高達2000毫米以上,水剛落地就蒸了,地面連個泥點都沒留下。
很多人想當然地覺得:這不就是缺水嘛,那就拉條水管子澆一澆。但問題沒這么簡單。庫布齊是個典型的“流動沙丘區”,意思就是,沙子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隨著風“爬山越嶺”。
在上世紀80年代,這片地區超過六成的土地是流動沙丘,走路都踩不穩,更別說在這上頭種樹。
過去三十年間,這地方的人靠風判斷天氣、靠“躲風”生活,“種地”根本是奢望。最慘的時候,莊稼種下去,第二天連人帶苗都被沙埋了。
沙地沒法留水,水進來就不見了。根系扎不住,樹活不了,草也長不出,動物不來,水源流走,這叫“生態死鏈”。這不是撒點種子能解決的,得打破鏈條。
于是,從1988年開始,國家啟動了沙漠治理工程,在庫布齊上搞“三北防護林工程”,頭一件事,不是種樹,而是——建防風林帶、打固沙網、修阻沙壩。
這么干了整整30年,總算把一些流動沙丘穩住了。等到2018年,終于有數據能看了:大約6000平方公里的沙地被成功綠化,植被覆蓋率從不到3%提高到30%左右。
但就算這樣,庫布齊仍然像個病人,靠輸氧維持。而“引黃入沙”,就是要把氧氣換成心跳。不是再靠運氣活著,而是靠系統開始自己喘氣、發熱、生長。
這個時候,全新的問題來了:怎么把水,送進一個連空氣都能蒸干的地方,還得讓它不跑?
9億元引水進沙漠,換來什么奇跡?
如果說30年治沙像是給庫布齊“保命”,那“引黃入沙”這一步,就是讓它“復活”。而這口氣,是用9億元砸出來的。
水從哪來?從黃河來。怎么引?修渠、打井、建泵站、設分水口,一個接一個干。有人說,沙漠里沒水源,怎么敢往里引水?
但其實,庫布齊的北緣緊貼黃河,理論上可以引水入沙。只是之前沒人敢真干,因為怕水一進來就蒸發了,錢花光了連泡都看不到。
但從2023年開始,鄂爾多斯市下了決心,把這事當硬仗打。工程選在庫布齊腹地,分多段分期施工。
用“滲灌”“漫灌”方式,讓水慢慢“喝”進去,避免表層全蒸發。沒想到,頭一年水剛引入,就出了件怪事:沙漠中央出現了冰河。
專家說,這是地下含水層開始形成,水在地表“停留”足夠久才會結冰,說明水分沒被蒸發掉。
這在庫布齊幾十年來是頭一遭。冰河的出現證明,地下的“蓄水池”正在被構建起來,生態反應正在啟動。
緊接著就是見真章的時刻。水來了,那就種樹。不是盲種,而是用“成活率”說話。以前種下去的苗,夏天一來就枯。
可到2024年春天,新種的梭梭和沙柳,存活率穩定在90%以上,而且生長速度提升了近一倍。原來想活下來是奇跡,現在變成了正常現象。
更甚的是,生態系統開始自己“找回記憶”。野兔回來了,鳥也回來了。兔子不光是來玩的,它們挖洞、刨沙,竟然幫了大忙。沙地透氣了,水更容易滲進土里。結果搞笑又靠譜的現象出現了:兔子把樹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6%。這些毛孩子,成了“治沙合伙人”。
同一時間,治沙隊還玩出了“黑科技”——在沙丘頂上鋪起了240公里的光伏板。這東西可不是只發電,它還能壓住沙子,防風蝕。光伏板下方陰涼、濕度高,正適合種樹。于是,板上發電,板下長樹,電站和森林一體化運作,一個光伏項目就是一個綠洲工廠。
到2024年底,庫布齊中部已經能看到連續分布的濕地、小型湖泊和天然草灘,生態系統開始自循環。沙漠第一次,變成了能“留水、長草、養兔、聚鳥”的地方。有人說,變化太快不真實,那就站在沙丘邊聽聽風聲——從“嗚嗚”到“嘩嘩”,這是水在沙里流下的聲音。
治沙不靠運氣靠系統,庫布其模式有多牛?
一個地方從“寸草不生”變成“鳥語花香”,絕不只是靠一車水、一塊光伏板,或者幾只兔子。庫布齊能翻身,是因為有一整套系統在背后運轉,這套系統就叫“庫布其模式”。
它的邏輯是四句話:政策推動、企業投資、農牧參與、技術支撐。
鄂爾多斯市把庫布齊分成五個治理區:北邊建鎖邊林帶,攔住流沙;東邊劃“殲滅區”,集中綠化;中間設阻隔帶,切斷風沙路徑;南邊修草原,留地給牧民;西邊劃保護區,救回珍稀植物。每一片都有人盯,有目標,有資金。
有想法的企業就把錢投進去,億利資源集團就是主要參與者之一,他們干的活不光是種樹,還建“綠色銀行”。
什么意思?就是把沙地變綠地之后,拿來算“碳匯”,可以交易。這就讓沙地變成了“生態資產”,治沙不再是賠錢買賣,而是能變現的資源。
可光有地也不行啊,于是就找來了牧民,他們種的樹、養的草,都是“自己的”,村里人簽合同、認責任,種得好年底有獎金、分紅。2024年,嘎查村開始試點“包干到戶+成果評估”制度,村民成了治沙“項目經理”。
以前治沙靠眼睛看,現在靠衛星拍、無人機掃,成活率、蒸發率、含水率都有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林草局等多家機構參與項目評估,還發布了全國首份“數字化沙漠治理報告”,用AI監測生態恢復進度。
這個系統之所以“牛”,不只是因為它能種活樹,更因為它能種出產業、聚住人口、吸引投資。到2025年,庫布齊已有40%的沙漠區域完成治理,總面積超900萬畝,不僅沙不跑了,人也回來了。
聯合國環境署也把庫布其模式列為“全球荒漠化治理中國方案樣板”。什么意思?就是其他國家也在學。
這一整套打法,沒有一步是運氣,沒有一步是空喊口號。黃河水來了,是因為人定的方向對了,工程做對了,系統跑順了。沙漠不再是“別人的事”,它變成了今天能賺錢、明天能住人、后天能出口經驗的綜合體。
參考資料
庫布齊沙漠.百科
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其模式實現 “綠進沙退”. 中國自然資源報.2025-06-30
中國奇跡!斥資 9 億引黃河水入沙漠后,如今內蒙古沙漠變 “金窩”. 網易號.2024-1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