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天津,楊少華的葬禮現場,人不少。
人群里,有人哭泣、有人唏噓不已,還有媒體趕來報道。有網友卻發現,馮鞏怎么沒出現?
一時間議論紛紛,很多人跑去馮鞏的社交平臺留言:“您怎么沒去?”“這么多年相聲情誼呢?”
馮鞏沉默了,沒有任何公開回應。
吃瓜群眾開始用放大鏡審視這件事情。不過,如果只看到了“缺席”,那未免也太片面了。
其實,他很早就和楊少華合作過,還經常探望老人。
至于“沒有出席”,可能是時間安排不開,可能是行程太遠,又或許是身體原因。
作為相聲界的兩位紅人,他們倆可是惺惺相惜。
探望前輩,還曾經合作過
2023年,馮鞏在一家街頭包子鋪和老爺子見面了。
他坐下后,就拎起筷子品嘗美食,還和老爺子有說有笑,聊家常和段子。
老爺子那時候就比較消瘦了,但很有精神頭兒。
店里熱氣騰騰,老人吃得開心,馮鞏頻頻敬茶。
兩人很早就合作過了。早在2019年北京電視臺新春晚會,他就和老爺子合作了一個相聲,楊議也出現在相聲片段里。
老爺子當初為了賺錢“北漂”,而馮鞏為了事業發展,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事業巔峰,觀眾是他的信仰
有人說,相聲演員的黃金時代,是在小劇場,但馮鞏,卻把相聲帶進了春晚。
1986年,他首次登臺中央電視臺,在相聲作品里說了一句“我想死你們啦”。
本來很普通的一句話,重復了好幾年,就成了經典。
此后幾十年里,他幾乎年年不落,很多觀眾看春晚,就為了等他說那一句話。
在段子里,他靈活多變,可以是不會生氣的“受氣包”,也可以是是笑中帶淚的普通人。
但你知道嗎?這位“幽默天王”也常常一個人,坐在后臺角落發呆。
春晚不是誰都能上的舞臺,為了五分鐘的表演,他常常三個月都不回家。
稿子一改再改,臺詞一句一句摳,甚至為了找準“接地氣”的語感,他會特地去小飯館跟出租司機聊天。
有人問他:“你為啥這么拼?”
他說:“觀眾一年就看我一次,我不能讓他們失望。”
他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換來了滿堂掌聲和觀眾笑聲。
少年苦難,成長在斷裂中求生
誰會想到,這位笑口常開的相聲演員,小時候是哭著長大的。
他出生在天津一個大家族,家學顯赫。曾祖父叫馮國璋,你可能聽說過,是民國的風云人物。
可這層身份,反倒成了他童年噩夢的起點。
后來,一家八口擠在12平米的大雜院,生活困苦,靠母親當教師的一點薪水過活。
冬天,他們靠撿煤核過日子,馮鞏拿著個破麻袋,蹲在爐灰堆里翻。
但就是在那個臟兮兮、卻滿是人情味的大雜院,他第一次感受到“段子”的力量。
他聽街坊講閑話,看大人吵架,模仿鄰居說話。
“小時候我總琢磨怎么讓人笑,因為只有笑聲,能讓我忘了自己多苦。”
這才讓他后來演出的段子,如此貼地氣,其他人很難超越。
馮鞏用自己的方式,找回了尊嚴和自信。
愛情不喧嘩,背后才是全部
事業上再耀眼,也抵不過一個默默守候你的人。
馮鞏的妻子艾慧,是他最早的觀眾。
他們是中學宣傳隊的同學,畢業多年后才得以再次重逢。戀愛談得慢,婚禮也簡單,甚至連件像樣的婚紗都租不起。
可這個女人,從沒說一句抱怨。
他說春晚加班,她說:“你是演員,得對觀眾負責。”
妻子忍著陣痛生孩子的時候,他因工作沒在身邊陪著,自此非常愧疚。
他把兒子取名“誠誠”,是想告訴妻子:我這輩子,最對得起的是你。
工作忙時,回家已經凌晨兩點,他不吵醒妻子,只希望她睡得安穩。
早晨起來,她也不會說什么,只會多煮一碗粥。
他們是那種不炫耀、不張揚的愛情,一起看電影,一起買菜,一起老去。
這個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能互相理解太不容易了。”
所以你知道,他不是冷漠的人。
一生戲里戲外,最難演的是“人情”。
馮鞏缺席葬禮,不代表他沒有情。他和老爺子的情誼,都藏在了心中。
不要用網絡的尺子,去丈量一個人半生的溫柔。真正的情義,不在場合,在心底。
本文作者 | 小橘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策劃 | 淡淡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