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海樓宇更新正從單純的空間改造,升維至產業生態與人才生態的系統性重構。
圖源:攝圖網 授權ID:500331318
來源 | 澎湃新聞評論《新城市志》
作者丨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金穗大廈的玻璃幕墻映照出陸家嘴的流云,這座30歲的老建筑在數字化改造中重獲新生;虹橋天都門前人流如織,改造后的空間出租率超85%;裕安大廈新裝的電梯悄無聲息地運送白領,單次投入200多萬元換來的是能耗下降與效率躍升……
在中國最大的經濟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城市更新行動正向商務樓宇領域全面鋪開。
6月10日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關于推進上海市商務樓宇更新提升的實施意見》并指出,商務樓宇是承載城市核心功能、彰顯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載體。要注重以點帶面,加快打造示范標桿項目。
7月初,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示首批五大商務單元更新方案——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五角場、大柏樹、真如集體迎來蛻變,標志著2024年6月發布的《上海市推進商務樓宇更新提升的行動方案(2024—2027)》正式進入實操階段。
作為全球最大的辦公樓市場,上海擁有超1萬棟高層樓宇。官方統計顯示,其中甲級寫字樓存量就達1700萬平方米。這座城市的商務天際線,正在經歷一場靜水深流的自我革新。
存量時代的必然選擇
上海為什么要在這個節點上,花大力氣推動商務樓宇的更新提升?
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定調,“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上海自然也不例外。
當前,上海的商業地產市場已從增量時代邁入存量時代,有的辦公樓空置率上升,老舊辦公樓改造也成為不可回避的課題。
比如,陸家嘴和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樓宇多建造于1980和1990年代,黃浦核心區、北外灘、徐家匯在本世紀初集中開發的部分寫字樓也已“年過而立”。設計過時、設備老化、停車位不足等問題集中。我國規定商辦類土地最長使用年限為40-50年,這些樓宇土地剩余年限普遍不足15年,續期壓力迫在眉睫。
根據政府部門的前期排查,陸家嘴處于濰坊新村街道范圍內一共有36棟樓宇,其中玻璃幕墻設計超過25年的建筑8棟,臨近設計壽命(20-25年)的建筑5棟,意味著65%的樓外立面亟待改造。
另外,這些樓里的老電梯用了差不多30年,比如1995年建成的裕安大廈,樓里最近幾年開始不時發生“電梯關人”事件,而這些電梯設備因停產已難以簡單維修了事,唯有改造。
產權分散也是改造更新的一大難題。以寶安大廈為例,6萬平方米屬大業主,3萬平方米分散在多個小業主手中,改造方案因資金分攤分歧屢屢擱淺。碎片化的產權結構,使近30%的存量樓宇陷入“功能過時—估值下降—改造乏力”的循環。
再比如,開業27年的新虹橋中心大廈更新的最大難點之一,就是產權分屬30多家單位。面對樓宇更新巨大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投資回報周期,各大中小業主均持觀望態度。
當然,地方政府也深知產權難題對于樓宇更新帶來的壓力,對此需要著力解決。比如,《長寧區中部虹橋地區發展“十五五”規劃》就強調,對處于產權、股權調整期的樓宇項目,如新虹橋中心大廈裙房(原吉盛偉邦)、世貿商城、友誼商城等,樓宇和屬地政府都應積極溝通協調產權調整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圖源:攝圖網 授權 ID:501301794
分類施策的系統工程
面對前述的多方面壓力,上海將樓宇更新納入優化營商環境8.0行動方案。這場更新的深層邏輯,體現在《上海市推進商務樓宇更新提升的行動方案(2024-2027)》的系統規劃中。方案明確到2027年完成40-50個更新項目,重構甲、乙、丙三級樓宇比例。
同時,上海選擇了一條分類施策的創新路徑。其實在2024年7月,上海就公示了首批6大商務單元更新方案覆蓋中環核心區,總面積超過黃浦區,涉及200余棟樓宇。
根據樓宇現狀與產權方意愿,樓宇更新提升劃分為提質、改造、重建三類。其中,超甲級樓宇聚焦于提質,即引入龍頭企業,提升業態集聚度和產出強度;甲級和乙級樓宇側重于改造,包括提升運營服務質量和推動功能融合復合;丙級樓宇則適用于重建策略。
這種分級分類策略的本質,是精準匹配資源與需求:超甲級提質,錨定全球競爭力;甲/乙級改造,激活存量價值;丙級重建,化解低效供給。其創新性在于將樓宇更新從硬件翻新,升維至經濟功能重構、產權機制突破、區域協同發展的系統工程。
到2027年,40個商務單元的成片更新,或將重塑上海樓宇經濟的底層邏輯——從“單一容器”轉向“生態細胞”。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商辦空間的剛性邊界,以彈性功能適配多元需求。
上海樓宇更新絕非簡單的物理空間翻新,而是以系統性思維將建筑、產業、人群、自然與城市功能重新編織為有機生命體。它超越傳統“修樓”范疇,通過空間功能融合、綠色技術滲透、社群網絡激活、數字基因注入、治理機制創新五大維度,實現生態重構的質變。
比如,漕河涇實施方案提出“樓宇提質煥新、公共空間提質、服務設施植入、運營賦能提升”四大策略,將單體更新融入區域生態系統升級。
上海樓宇更新的溫度,更體現在對人的體驗的極致關注。在公示方案中,虹橋規劃“后街體驗環”,連接黃金城道的國際社區氛圍與“不夜仙霞”的夜間經濟;漕河涇構建“慢行系統”,重點提升宜山路等道路步行體驗;真如布局“五大類生活配套”——所有設計都服務于提升人的舒適感與便捷度。
可以看出,這些更新項目都遵循著共通的更新邏輯:因地制宜進行功能定位。
上海虹橋經濟開發區
產業與人才的雙重磁場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將“城市更新”寫入總體要求,強調結構優化與功能轉換,上海的實踐恰是對這一戰略的生動詮釋。
上海樓宇更新正從單純的空間改造,升維至產業生態與人才生態的系統性重構。通過空間功能復合化、產業定位差異化、服務網絡立體化,形成“產業磁極”與“人才磁場”的雙向強化,徹底重塑城市經濟地理格局。
主題式產業集群正在垂直空間孕育。比如,虹橋經開區聚焦“國際商貿+在線新經濟”,依托39棟更新樓宇打造內外貿雙循環窗口,吸引畢馬威等跨國總部落地,形成86家“小巨人”企業集群;漕河涇6.4平方公里區域內聚集15家獨角獸企業、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通過“一帶一核三軸四片”布局串聯創新資源,構建長三角創新循環節點。
人才磁力場在功能復合中形成。所有更新方案都指向打破空間壁壘,讓工作、生活、休閑在片區內形成閉環。比如,大柏樹單元著力打造“低成本、高品質的臨校空間”,將毗鄰同濟、復旦等高校的地理優勢轉化為青年人才孵化基地。這種職住平衡模式,回應了中央會議“讓居住、工作、休閑區域布局更合理”的要求。
上海樓宇更新的本質,是以空間革命驅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即通過“產業—人才—空間”的深度咬合,將單棟樓宇轉化為“創新細胞”,將商務單元升級為“產城生命體”。
上海正以樓宇為筆,重新繪制全球創新版圖上的坐標。這種“產—人—城”三維重構,不僅提供了城市更新重構經濟地理的“上海范式”,還為全球超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樣本。當30歲的辦公樓在改造中重獲新生,它們承載的不只是企業的辦公桌,更是一座城市向未來發力的雄心。
關注 | 園區薈(ID:biaozhunpark)
來源 | 澎湃新聞評論
內容合作 | bjzhouyanjun(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