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Marc Teyssier|快來查看本期科學新聞吧~
每周一,【把科學帶回家】的編輯們將為你帶來一些有趣的本周新聞,幫你輕松地開啟這一周!??????
【第55期】看點
科學新聞
研究發現“周一綜合征”已經成為生理本能,退休老人都不能幸免
太詭異了!有人開發出仿人皮手機殼,它還會被曬傷
大開眼界
考古學家發現了13世紀一名7歲男孩的涂鴉,那時候就有人上課開小差畫畫了
研究發現“周一綜合征”已經成為生理本能,退休老人都不能幸免
你有沒有過類似體驗:周日,隨著夜幕降臨,想到第二天又要上班,一陣焦慮襲上心頭;等周一坐到工位上,身體似乎格外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變得焦躁。國外,人們稱這種現象為“Monday Blue”,國內,網友戲稱其為“周一綜合征”。
別看是玩笑,“周一綜合征”可能會帶來真實的威脅。已經有研究發現,周一突發心臟病的幾率,要比其他天高出將近20%。
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一現象,香港大學的一支團隊在英國招募了3500名50歲及50歲以上的志愿者。根據要求,當感到焦慮時,志愿者需要記下焦慮的程度和發生的日期。隨后,研究人員會在1~2個月后檢測他們頭發中的皮質醇水平。
皮質醇屬于壓力激素, 正常情況下,可以幫我們保持警惕,對危險做出及時響應。但如果皮質醇水平持續保持高水平,則可能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提高心臟病風險——把頭發當作樣本可以追溯一段時間內的壓力負荷。
說歸說鬧歸鬧,周一還得不遲到(圖片來源:網絡)
結果顯示,當在周一產生焦慮感時,身體內的皮質醇水平要比其他天高23%,而且焦慮持續的時間也更久,兩個月后仍能檢測到。出人意料的是,即使在不用上班的退休人士身上,這些規律同樣存在,這可能說明之前多年的工作已經在他們的大腦中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傷痕?)。
研究人員認為,周一讓人不適可能有兩重因素。一方面,困難的工作和各種不確定性會給我們帶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早起、飲食等作息的改變,也會擾亂生物鐘。
研究文章寫道,該實驗給疾病預防帶來了新啟示:可以從解決周一的壓力入手,降低心臟疾病對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的影響。但在客觀現實很難改變的當下,打工人或許可以學著在周一對自己好一點,不要讓這一天產生的負面情緒“污染”了一周。
太詭異了!有人開發出仿人皮手機殼,它還會被曬傷
把手機殼做成菜刀、案板、煎鍋、拖鞋的樣子,甚至手機殼后面長了手或者腳的已經夠奇怪了,但是還是有人做出了更詭異的手機殼。
人類對手機殼的開發不足1%(圖片來源:購物軟件截圖)
前不久,一家英國公司聯合法國設計師Marc Teyssier研發了一款手機殼,它的外觀、觸感,甚至在陽光下的變化都與真實的人類皮膚極其相似。這款手機殼在陽光照射下會變色,模擬皮膚被曬傷后的效果。
Teyssier在制作手機殼時使用了硅膠和一種可以與紫外線反應的化合物,通過3D打印技術與手工雕刻,真實地還原了人類皮膚的紋理。這款手機殼還貼心地設計了3種不同膚色,每一種都會被“曬傷”。
這款手機殼被命名為“Skincase”,目前還處于原型階段,沒有上市銷售。(圖片來源:Matt Alexander/PA Media Assignments)
Teyssier設計這款手機殼的初衷,其實是想提醒人們別忘了給自己涂防曬霜。根據研究,即便室外的紫外線指數很高,人們也經常忘記,或者沒有意識到要給自己補涂防曬霜,而人們查看手機的頻率卻很高。于是設計師想到或許可以利用手機殼提醒人們:該涂防曬霜了。
每一年我們似乎都在經歷“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在烈日下,皮膚很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根據美國的一項健康調查,只有12.3%的成年男性和29%的女性會在外出一小時后補涂防曬霜,而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下是誘發皮膚癌的因素之一。有些人卻認為每天接觸防曬霜比直接曬太陽更有害。
Teyssier并不是第一次做出這樣的產品了。2019年,他設計了一款可以貼在手機上的手機殼,還在里面集成了電極,這樣手機殼就可以感知人的手勢,比如捏捏或者撓癢癢。他還設計過模仿真實人眼的攝像頭,這種攝像頭能眨眼、環顧四周,好像真的在觀察你。Teyssier想通過這種設計提醒人們別忘了電腦另一端可能真的有人正在看著你。
Marc Teyssier的其他產品(圖片來源:Marc Teyssier)
【大開眼界】
考古學家發現了13世紀一名7歲男孩的涂鴉,
那時候就有人上課開小差畫畫了
大約800年前,一個名叫奧菲姆的7歲男孩對學習感到了厭倦,課堂上開小差,在薄薄的樺樹皮上盡情涂鴉。他畫過史詩般的戰爭場景、神話中的生物,甚至還畫過相當抽象的作品。比如有一幅中,他把自己畫成了一個士兵,正騎著馬屠殺敵人,上方寫著贊美詩和西里爾字母,下方是他的簽名:ОН?ИМ?。
奧菲姆所在的中世紀鎮諾夫哥羅德位于俄羅斯西部,是中世紀時期重要的貿易中心,也是東正教的宗教中心,當地人識字率很高,經常會用樺樹皮作為書寫工具,記錄了商業交易、個人生活以及圣經有關的文本。由于當地土壤濕潤、低氧,保護了樺樹皮免受氧氣侵蝕和腐爛,所以在如今的俄羅斯部分地區,保存著大量樺樹皮手稿。
樺樹皮質地柔軟,易于用筆劃痕,而且很容易從樹皮上剝下來。|wiki
1951年,諾夫哥羅德的考古學家發現了第一批古俄羅斯樺樹皮手稿,迄今為止已發現1200多份。樺樹皮手稿的尺寸各不相同,但大多數都只有明信片大小。俄羅斯歷史學家瓦倫丁·亞寧估計,可能還有超過2萬份手稿埋沒在潮濕的土壤中,等待人們發掘。
在已經發掘的手稿中,奧菲姆簡潔明了的繪畫風格使他成為眾多手稿中最著名的人物,同時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兒童藝術作品創作者。遺憾的是,沒有史料記載奧菲姆的成長經歷。他是商人還是僧侶?他真的騎馬殺敵嗎?人們無從知曉奧菲姆后來的命運。
撰文 劉六七,Ziv,阿嫻
參考資料:
手機殼
[1] https://futurism.com/the-byte/cursed-phone-case-imitates-human-skin
[2] https://www.ndtv.com/feature/this-bizarre-phone-case-feels-like-human-skin-and-can-get-sunburned-8876809
[ 3] https://nypost.com/2025/07/09/tech/weird-silicone-phone-case-feels-like-human-skin-and-it-can-even-get-sunburned/
涂鴉
[1] https://www.livescience.com/archaeology/onfims-doodle-a-13th-century-kids-self-portrait-on-horseback-slaying-an-enemy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