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與拉丁美洲80年代政治
1.艱難的經濟形勢
在80年代,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困難之中,非洲的困難尤為嚴重。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率下降,一些國家呈負增長,外債負擔不堪承受,在非洲多次發生嚴重饑荒。非洲與拉丁美洲的困難處境同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日趨繁榮形成對比。
非洲自70年代后期發展速度開始下降,進入80年代以后進一步下降,平均增長率為2-3%,一些國家長期負增長。造成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復雜的,除受總的世界經濟形勢影響外,還包括:原有經濟結構落后,嚴重依賴出口初級產品,而其價格受國際市場制約;獨立后注重發展工業,許多國家農業狀況較差,而人口增長較快,自然災害頻繁,沙漠化嚴重;70年代舉借大量外債,數額高達上千億美元,而未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多數國家由于經濟不景氣無力償還,加上未支付的利息使債額進一步增加,到90年代初達2800億美元;許多國家推行不適當的社會變革,私營、個體經濟受到限制;一些國家政局動蕩,政界人士腐敗,社會差距較大。在80年代,由于農業連年受災,一些國家多次發生嚴重饑荒,數千萬人受饑餓威脅,饑荒嚴重時一年有數百萬人因饑餓或營養不良而死亡,國際救援工作難以滿足需要。
為了擺脫危機,非洲許多國家調整發展戰略,主要方向是促進農業生產,鼓勵私人經濟。80年代中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制定經濟結構調整方案,對提供發展援助規定了嚴厲的條件,促使許多國家加快私有化進程,嚴格控制財政支出,采取措施穩定經濟。一些國家實行穩健的政策,經濟狀況較好或有好轉。津巴布韋獨立后,穆加貝積極主張與控制絕大部分經濟的白人和解,并與黑人反對派和解,雖有災害發生,仍能維持經濟全面增長,并可出口糧食,工業品自給率高,政局穩定。西非小國佛得角基礎較差,獨立后注重發展農業,經濟狀況不斷改善。科特迪瓦、博茨瓦納、肯尼亞等國繼續保持增長。加納軍政權首腦羅林斯三度發動政變上臺,打擊腐敗官員和不法商人,較早實行世界銀行等提出的結構調整計劃,成績顯著。加蓬、塞內加爾、烏干達、毛里求斯等國經過調整也實現增長。一些國家由于經濟困難發生政局動蕩,其中蘇丹、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等國的動蕩尤為嚴重。進入90年代以后,非洲經濟狀況仍未根本好轉,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差距仍在迅速加大。
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非洲,因而其經濟困難未造成像非洲那樣的大范圍生存危機,但仍使拉美經濟幾乎陷于停滯。80年代被稱為拉美經濟上"失去的十年"。拉丁美洲多數國家在70年代發展速度較快,向西方商業銀行舉借大量外債。80年代受西方經濟衰退影響,拉美主要國家陷入債務危機。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首先宣布已無力償付其800億美元的外債本息,此后巴西、委內瑞拉等一批拉美國家相繼宣布無力償債。債務危機持續十余年,到90年代初拉美外債總額仍達4000億美元以上。債務危機對拉美和世界經濟有嚴重影響。就債務國而言,債務負擔是沉重的經濟壓力,不得不全面緊縮以償還債務,不僅得不到新的發展資金,還由于還本付息而出現大量資金外流,造成經濟發展的更大困難。此外,里根政府執政后大幅度壓縮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并維持美元高利率,進一步加重了債務國的負擔。另一方面,拉美的大量債務主要借自美國的幾家大銀行,并已超出這些銀行的自有資產,債務危機也使這些銀行面臨破產的威脅,并可能危及美國金融體系的穩定,因而美國等債權國也無法置身事外。這使拉美國家有可能要求債權國分擔責任。
債務危機迫使拉美國家進行深刻的結構調整,其主要內容包括:實行緊縮政策,緩解支付困難,盡力控制通貨膨脹;調整經濟結構,控制進口,支持出口,爭取實現經濟的穩定與平衡;發展私營經濟,減少國家的直接干預,將管理不善、虧損嚴重的國營企業私有化。巴西、墨西哥等國政府還積極爭取與美國等國談判,以通過債務重組緩解危機。美國政府最初對債務危機采取消極態度,以敦促債務國家實行經濟緊縮、徹底轉向自由市場經濟。嚴厲的緊縮措施造成有關國家嚴重的經濟衰退,社會差別進一步加大。美國在本國經濟形勢好轉后,于1985年底轉而采取積極促進債務國經濟增長的政策,提出由多邊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提供新的貸款,幫助實行結構調整的債務國緩解危機,并支持設立國際基金以幫助債務國融資,為外國投資者提供風險擔保。后來,一些國家還通過出售債權等方式重組并減少債務。
1986年以后拉美經濟出現轉機。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墨西哥等國用出口主導的發展戰略取代替代進口戰略,控制通貨膨脹,發展私營經濟,大力增加出口,使國際收支狀況明顯改善,經濟穩定增長。秘魯、阿根廷、委內瑞拉、巴西等國仍以替代進口戰略為主,著力擴大內需以刺激增長,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出現高速增長,但通貨膨脹加劇,國際收支狀況未得到改善,經濟增長不穩定。
進入90年代以后,債務危機仍然存在,結構調整仍在繼續,一些國家通貨膨脹、社會差距擴大等問題嚴重,但總的經濟形勢仍在繼續好轉。
2.拉丁美洲民主化進程
80年代拉丁美洲政治的突出特點是各國的民主化進程。由于60年代以后一些拉美國家社會動蕩,許多國家先后發生政變并建立軍人政權。
到70年代末拉美有十多個國家由軍人政權執政。60-70年代的拉美軍人政權與以住的軍人政權有所不同。它們中的多數具有不同程度的現代意識和民族主義傾向,執政期間注重發展經濟、維護國家權益,有些還積極推動社會進步,而較少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一些軍人政權執政的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從70年代后期起,拉美經濟狀況逐漸惡化,政權更迭勢在必行。美國自卡特政府推行"人權外交"起也開始對拉美軍人政權施加壓力,80年代中期以后里根政府進一步改變長期奉行的支持親美軍人或獨裁政權的政策,對拉美民主化進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秘魯軍政權于1977年10月最先制訂政治民主化計劃,1980年5月將政權移交給經選舉產生的憲法政府。1982年初阿根廷軍政權貿然決定收復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南喬治亞島,贏得國內民眾的廣泛贊同。后來英國遠征艦隊重新占領馬島,阿根廷軍隊被迫撤離,軍政權的威望急劇下降,被迫于1983年向民選政府交權。1984年底巴西按計劃舉行總統直接選舉,1985年初軍政權向民選總統交權。在此前后,十多個拉美國家舉行選舉,實現軍政權向民選政府和平移交權力。智利皮諾切特軍政權于1980年強行通過新憲法,規定在80年代末舉行公民投票選舉由軍政權提名的新總統,試圖借此延長皮諾切特的任期。1990年初皮諾切特被迫向選舉產生的、包括被他推翻的原阿連德政府人士在內的新政府交權。皮諾切特仍堅持擔任陸軍總司令。至此,60-70年代上臺的拉美軍人政權全部被民選政府所取代。
實現政治民主化以后,一些國家的民選政府與軍隊的關系仍存在問題。主要原因如下:一些民選政府為加強對軍隊的控制變更軍隊領導體制、削減軍費,使軍人的權力和特權被削弱,引起軍隊不滿;一些國家在軍政權執政期間曾實行嚴厲的鎮壓措施,特別是有的國家遭迫害者重新執政,軍隊擔心過去的行為受到追究;一些國家的反政府游擊隊仍較活躍,軍隊認為政府的態度過于軟弱;一些國家軍政權執政時曾取得顯著成就,而民選政府由于政策不當或腐敗引起民眾普遍不滿。因此,一些國家發生過軍人不服從政府命令乃至叛亂等事件。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民主政體趨于鞏固。
巴拿馬軍政權首腦托里霍斯于1978年向文職政府交權。1981年托里霍斯去世后,巴拿馬政局日趨不穩。80年代中期以后,國防軍司令諾列加控制政權。美國對此強烈不滿,對巴拿馬實行經濟制裁,并指控諾列加向美國走私毒品。諾列加對美國持強硬立場。1989年12月美軍大舉入侵巴拿馬,抓獲諾列加并帶往美國關押,還造成巴拿馬人員傷亡。后來,美國地方法院根據美國法律審訊諾列加,并將其判刑。
在海地。杜瓦利埃父子統治近30年,聚斂全國絕大部分財富,而海地長期是西半球最貧窮國家。美國長期支持杜瓦利埃家族。1985年底起發生反對小杜瓦利埃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在美國的干預下,小杜瓦利埃于1986年2月流亡法國,但其支持者仍控制權力,局勢混亂。1990年阿里斯蒂德當選總統,次年被軍隊首腦塞德拉斯推翻,流亡美國。經美國提議,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制裁海地。美國還多次在阿里斯蒂德和海地軍方之間進行調解均無效。1994年9月,經美國前總統卡特調解,海地軍方在美軍入侵前夕同意交權,美軍為主的多國部隊隨即和平進入海地。10月塞德拉斯流亡國外,阿里斯蒂德回國復職。
尼加拉瓜和薩爾瓦多的國內沖突在80年代仍然持續。美國繼續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和薩爾瓦多政府。1983年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和委內瑞拉組成孔塔多拉集團,主張中美洲問題由各國人民和平解決,并積極進行調解。1985年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秘魯組成利馬集團,支持孔增多拉集團的調解。1986年5月中美洲五國舉行首腦會議,開始進行對話。1987年5月五國簽署協議,同意實現停火、開展國內對話、推行民主化。后來,尼加拉瓜實現停火,反政府組織解除武裝。1990年尼加拉瓜舉行大選,反對派聯盟獲勝,實現和平的權力移交,下野的桑地諾陣線仍對軍隊有決定性影響,但政局基本穩定。1991年底薩爾瓦多沖突雙方達成協議,實現國內和平。其他中美洲國家也基本恢復穩定。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