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中,忽然出現的瞭望塔和探照燈
當一盞冷戰風格的探照燈在我的視線里逐漸冒頭時,我知道自己來對地方了。
果然,隨著我腳步繼續向前,道路兩旁的原本的綠樹蔭被紅磚墻取代,低矮的磚墻又忽然變成了高大的水泥墻。在青灰色水泥墻沉重的威壓下,那盞探照燈和承載其的瞭望塔竟也顯得不再違和,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突然出現的柏林墻瞭望臺。攝影:張周項
這是2025年7月的柏林,我們共同見證的那堵墻、那方瞭望臺和那盞探照燈就是柏林墻的遺跡。這堵墻曾經全長155公里、高約4米、最寬處可達100米,以龐然姿態橫亙在柏林市中心28年,把這座城市撕裂成兩半,也把至少二十萬個家庭隔離在兩邊。如果要評選人類冷戰標志物的話,柏林墻毫無疑問會排在最前邊。
柏林墻遺跡鐫刻的銘文。攝影:張周項
直到多年后東西方和解冷戰走向終點,這座墻的哨卡才被打開,東西柏林終于實現了自由通行,東西德國也重新統一為一個國家。口子一開就收不住,一擁而上的人潮拆毀了柏林墻,原址上只留下兩段,我面前這段長不過百米的高墻就是其中之一。其實還有一段更加網紅,被人們瘋狂涂鴉了各種圖案上去,在旅游業不發達的柏林已經算是個排長隊的打卡地了。
但只有兩個小時空余的我沒有跟風選大眾臉,而是選擇了這處人煙罕至的遺跡。相比于可以合影留念的涂鴉,這里斑駁的墻體讓人感覺更加真實,依稀可見的彈孔也能時刻提醒每位到訪者,那是一段危險而非浪漫的歷史。
落日余暉下的柏林墻殘段。相比于自帶網紅氣質的涂鴉那一段,這里稱得上人跡罕至,卻更忠實于歷史。攝影:張周項
2、數十萬家庭被分在兩邊,一分就是28年
柏林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1年8月13日清晨。那時的全球氣候還不像今天這樣極端,夏日清晨的風甚至頗有些微涼的感覺,一早醒來的柏林市民們看看天,又是一個好天氣,他們正打算找個地方去過周末。
但很快他們發現,就在城市中央,赫然出現了一道水泥混凝土加鐵絲網的路障。在接下來的歲月里,柏林墻兩側的居民們見證著這堵墻不斷加高、加寬、加固,從最早的簡易路障成長為帶哨所、檢查站和鐵絲網的龐然大物,自己生活的城市被割裂成了兩半。
柏林墻下的哨所原址,這里曾經架設了機槍。攝影:張周項
隨著這堵墻出現,整個德國的分裂成為定局,在一定時間內再無挽回的可能。
整個柏林市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西柏林作為西德在東德的飛地,成為冷戰期間雙方間諜角力的主要戰場。
甚至無數個家庭都被分為兩部分,在建墻當天就有六萬多東柏林人因工作而住在西柏林,一夜之間有家難歸。接下來這樣的故事還要上演無數次,柏林墻紀念館官網給出了不完全統計數據,至少有20萬個家庭被分隔在柏林墻兩邊無法團聚。
家、鄉、國,從最微小的個體到最宏大的政治實體,都被物理或者制度的高墻一分兩半,當時的柏林人內心該是何等的絕望!
推著嬰兒車從柏林墻殘段前走過的年輕媽媽,在柏林墻倒塌前,這一幕完全不可想象。攝影:張周項
甚至分裂的德國人心態也在發生變化。處于同一民族兩個對立的政權之間,多少德國家庭因為政見而分崩離析,甚至出現過一家人相互告密的人倫慘劇。國家不幸詩家幸,德國人在這些苦澀的故事中加入反思,拍攝了《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之類的能載入世界電影史的作品。但反過來也成立,這些偉大藝術作品的背后,都是悲劇。
在柏林這座曾被冷戰撕裂的城市里,不需要刻意尋找歷史,歷史會主動尋找每一位來訪的有心人。
3、不需要了解才是幸運
這段柏林墻遺跡知名度實在太低了。這里人流量低到平均每十分鐘才能遇到一個人,絕大部分還都是當地居民,工作了一天匆匆走過,回家享受夏日夜晚的快樂。
當記者的基本功派上了用場,我在柏林墻遺跡背后的公園里蹲守了一個多小時,總算蹲到了一家游客。
希臘人阿爾基斯蒂斯(Alkistis)一家出動來柏林旅游,一位媽媽帶著三位青年子女以及更小的下一代在這座不算小的城市里徒步,特意將柏林墻遺址選擇為一個途徑點。她饒有興趣地和子女們討論,這座墻究竟哪邊是曾經的東德,哪邊是曾經的西德?已經成年的子女并沒有立即做出判斷,反倒是他們帶著的孩子嘰嘰喳喳,試圖從太陽的方位上分一分。
“在希臘,那段歷史(指冷戰)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的重要章節”,作為家庭中最年長的成員,這位媽媽與我侃侃而談。希臘本來就是一個十分重視歷史的國家,對他們來說,學習過去不僅意味著懷念幾千年前“赫拉之國”作為傳統文化的榮光,更意味著了解過去幾百年、幾十年間世界局勢的變化。這位媽媽會的德語并不算多,但那不影響她在柏林游玩時看看這座影響了世界的遺跡。
柏林墻遺跡有一部分已經被拆毀,只剩下鋼筋依然立在當地接受風吹日曬。攝影:張周項
西蒙·南切夫(Simon Nantschev)是一位來自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的小伙子,他和他的女伴是來柏林旅游的。對他們來說,柏林墻已經是過往很久的事情,在他們這些新生代人類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多。
德國是幸運的。雖在二戰后被分為四塊占領區又分別組建了東西德,最終兩個德國還是統一了,德意志民族的家園還是還給了他們。所以很多年輕人并不了解自己國家曾經發生的事情,畢竟那離他們太遙遠了。
一部分柏林墻殘段被涂鴉,并移植到了后邊的公園里。攝影:張周項
不太了解歷史總是令人惋惜的。但在這一刻,我又有點慶幸,這些新生代不需要了解柏林墻的歷史,那段世界分為兩大陣營的歷史離他們越來越遠、越來越陌生,說明他們的生活并不割裂,這是好事。
但歷史的詭異之處就在于悲劇總是不斷重復。冷戰結束后三十年,人們似乎忘記了曾經的苦難,又回到了相互猜忌、相互對抗的狀態。曾經舉著自由貿易大旗的美國政府忙著加關稅,建立貿易壁壘;曾經團結成一個聯盟、創下人類首例的歐洲忙于內斗,各種族群沖突不絕;俄烏戰火依舊,加沙地點封鎖也難以解除,已經有不少學者警告冷戰再來的風險。
鋼筋水泥的柏林墻只剩下遺跡,那堵隔絕東西方、把世界分割成一片片碎塊的無形的墻,可還是有人在不斷加高呢。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