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空間的微改造,要根據每個橋下空間的區位特點、周邊需求、環境條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使其更自然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最近,北京市南二環一座立交橋下發生了新變化:橋下空間通透敞亮,新增的近百個停車位整齊排列,入口還設置了智能停車系統。而此前,這里還是護欄圍繞、雜物堆積,僅有環衛車輛停靠。
2024年北京市啟動橋下空間整治提升3年行動,目前已完成城市道路、公路、軌道交通234座橋系的環境整治,榴鄉橋、通惠河匝道橋等14座重點橋系完成提升。隨著北京橋下空間治理工作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橋下空間得到了充分利用。
橋下空間的問題是怎么出現的呢?這和城市快速發展也有關系。在城市建設中,高架橋、快速路等越來越多,為城市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不少橋下空間。這些空間除了一部分被用作公交場站和環衛等城市運行保障點,其余大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有的還存在私搭亂建、違規停車、違規堆料等現象,影響市容市貌,更滋生安全隱患。
治理橋下空間,符合城市發展需要,也契合當今城市發展階段。剛剛閉幕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城市發展已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城市治理更需要精細化。相較于宏大的開發項目,橋下改造切口小、投入少、見效快,這種“微創式”改造更新模式具有顯著優勢。
北京用“微創手術”讓城市邊角料變廢為寶的同時,也展現了城市新轉變。當傳統的大拆大建模式遭遇瓶頸,這種花小錢辦大事的實踐,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回歸,更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難題提供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但是,要把橋下空間改造好,讓更多市民滿意也不容易。首先,很多橋下空間因為結構不同、布局不同,改造利用的條件和難度也不同。此外,橋下空間用作什么用途,是做停車場,建兒童游樂設施,改成社區休閑廣場,還是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站,也不能拍腦袋決定,既要因地制宜也要充分征求市民意見,這也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體現。
橋下空間的微改造無法復制粘貼,應當基于科學診斷、精準施治的治理實踐。要把好事辦好,就必須堅持“一橋一策”,從規劃開始就應充分引入公眾參與,通過問卷調查、社區調研、方案公示等多種渠道,讓周邊居民、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成為決策的核心依據。同時,根據每個橋下空間的區位特點、周邊需求、環境條件,量身定制改造方案,使其更自然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朱雙?。?/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