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吃飯除了點菜還得“點心”——不是真點心,是得操心小費給多少。
這套小費文化由來已久,理論上是為了獎勵服務員的辛勤付出,但如今早已不是“你情我愿”的事兒,而是變成了“不給不行”的默認選項,甚至有時候你還沒坐穩,賬單上的小費選項已經熱情地跳出來了。
前幾天,一位中國留學生發帖吐槽,自己在外出用餐時不慎被“天價小費”坑了一把,現在正在和商家“撕”!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
17刀的消費竟被收1094美元小費?
事情發生在加州帕薩迪納(Pasadena)的一家Nekter Juice Bar果汁店。今年4月,博主的媽媽在那買點東西,結賬時店員說總共是17.28美元,她也沒多想,直接用Apple Pay付了款。
本來是平平無奇的一次購物,結果兩人回家后卻發現銀行賬單上出現了一筆1111.77美元 的扣款。一查交易商戶,竟然就是那家賣果汁的店。
這時候兩人再仔細翻出小票一看,差點沒被嚇暈:除了原價17.28,店員竟然手動加上了1094.49美元的小費,小費比例高達6433.85%!就算服務員給顧客唱首歌、跳段舞,也不至于收這么多吧?
博主第一時間聯系了銀行Chase報告此事,并親自去店里質問。但店員的態度堪稱“冷漠到極致”——表示他們沒有記錄,需要等經理處理,而經理又要上報總部,一整套流程聽起來比打個官司還復雜。
期間Chase銀行曾短暫地將這筆錢退回,但沒幾天,又原樣扣了回去。再次打電話給銀行,客服給出的解釋讓人一頭霧水:由于是通過Apple Pay支付,付款時使用了手機解鎖功能,所以視為“用戶授權支付”,因此不能當作盜刷處理,而是“消費爭議”,于是又把錢歸還給了商家。
“可我們明明一開始就是以‘詐騙’來申訴的?。 辈┲饔魫灥乇硎尽?头坪趵斫忮e了爭議的性質,如今只得重新走流程,銀行承諾將再次調查,大概需要一周時間。
7月10日,博主更新了和銀行及商家的“扯皮進度”:
首先,他們打了近兩個小時的電話,銀行終于說可以提交小票作為證據。然而,小票上的信息并不完整,只有一個總金額,沒有清晰地列出商品價格和小費金額的拆分。
銀行方面聯系了店長,對方竟稱自己是“幾天前才知道這件事”,這和他們之前去門店時員工口口聲聲說“已經匯報給經理”的說法完全對不上。換句話說:有人在甩鍋。
接下來的一步是,商家表示將在7個工作日內給出回復結果——聽起來依然是“拖字訣”。
與此同時,博主也嘗試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他們在7月6日提交了在線警局報告,兩天后親自前往警察局說明情況。警察打了幾個電話咨詢之后得出結論:這類事件屬于 民事糾紛(civil issue),警察局不管,建議他們直接去小額法庭。
“我們打算再等七天看看商家是否給回應,如果依舊石沉大海,那就只能去court了?!辈┲鳠o奈地表示。
在美國,小費一般是在付款后由用戶手動選擇,比如在屏幕上點一下18%、20%,或自己填寫。但在這次事件中,服務員顯然是在顧客確認付款后擅自輸入小費金額,繞過了顧客的選擇權。
整件事最令人無語的不是金額本身,而是從頭到尾,商家的處理態度都“冷漠得像AI”,銀行的反應也繞來繞去,最后還要靠消費者自己舉證、自己追著要回損失。而一杯果汁,差點變成了一次上千美元的“高端體驗”,這代價未免也太大了點。
或許,這才是美國小費文化真正的“深層恐怖”——你以為你在表達感謝,其實你正在為別人的貪婪埋單。真誠服務不該靠恐嚇錢包來實現,而顧客的知情權,也不該被一塊轉過去的屏幕隨意掩蓋。
在評論區,幾個網友也分享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
此外,很多網友也在幫博主想辦法:
還有不少人幫博主在google上給商家留下了評論,
但博主隨后表示,這些評論都已經被商家自己刪了,真是控評專家啊......
2
持續努力下,天價小費終于退回來了
就在7月11日那天,店里的經理終于發來了郵件,表示同意退款。雖然當時錢還沒到賬,博主也不敢完全放心,但總算是等到了一個明確的說法。
同時,果汁品牌總部也發來了郵件,不過那內容吧……可以說是“洗得干干凈凈”。總部一口咬定這是加盟店員工的“個人行為”,跟他們沒啥關系,不過“高層已經知道這事了”。
雖然錢退了,但博主心里的問號還掛著沒落地。她繼續追問店長:“如果我們沒有曝光,沒有在網上把事情鬧大,你們是不是根本不打算退錢?”這問題丟出去后,迎來的卻是沉默。
還有那個點單的員工是否受到了任何處理?那天結賬時,后臺系統沒人發現賬目里多出一筆$1000+的驚人小費?這一系列疑問,經理通通選擇回避,沒有回應。
最終,這件事能得到解決,靠的不是商家的自覺,也不是系統的公正,而是網絡的力量。博主也感慨:非常感謝每一個轉發、點贊、留言的網友,還有那些在國外app幫忙發聲的姐妹們??赡苷沁@些聲音讓商家感受到了壓力,不得不重視。
從一開始的疑惑和憤怒,到和銀行、店家來回扯皮,再到警局那邊被“踢皮球”,最后靠輿論倒逼商家退款,這個過程幾乎可以拍成一集現實版美劇。
而整個事件的核心問題也非常耐人尋味——如果不是消費者自己發現、自己堅持、自己發聲,再借助互聯網的力量維權,是不是很多“手滑”的小費就會被悄悄吞掉?又有多少消費者在這種系統性模糊與操作漏洞中吃了啞巴虧?
3
美國小費文化:披著“感激”外衣的糟粕
在美國生活時間久了,有一件事你很難躲開——小費。無論是吃飯、理發、打車,還是點一杯果汁,結賬時那熟悉的提示總會跳出來:“請選擇小費:18%、20%、25%?!?/p>
小費本是感謝服務的一種方式,但在美國,它已經從“自愿表達”異化為“強制附加”。
說到底,小費文化在美國早已變了味。按理說,員工的工資應由雇主支付,消費者根據服務質量酌情給予額外獎勵。但在美國,這筆“獎勵”反倒成了員工收入的主要來源,老板反而“理直氣壯”地把責任甩給了顧客。
雇主開低薪,再暗示顧客“服務員全靠小費活著”,無形中逼你付款,不給就搞得像你道德有缺,心狠手辣。這不是消費自由,這是道德綁架。
更諷刺的是,商家用這種方式規避成本,消費者卻要為此承擔經濟壓力與心理負擔。誰還沒被屏幕上的默認選項“套路”過?本來只是點了份外賣,結果加上平臺費、打包費、服務費、小費,價格直接翻倍。而那些工作其實早已包含在商品定價里,卻硬生生變成了顧客“自愿”的額外支付。
更令人不安的是,小費制度也讓前線員工陷入尷尬境地。他們的收入取決于顧客心情、消費場合,甚至臉色。服務再好,碰上一個“不給小費”的顧客也只能自認倒霉。長此以往,員工的勞動尊嚴被稀釋成了取悅他人的工具,而雇主依舊安穩坐在成本控制的高臺上。
商家動不動就把小費問題說成“文化差異”,卻從不真正面對制度本身的荒唐。他們愿意靠消費者補貼工資,卻不愿提高基本薪資;遇事了就推說“是員工個人行為”,撇得一干二凈。
所以,說到底,美國的小費文化并不是“文化特色”,而是算計。把員工工資轉嫁給消費者,靠道德壓力強行收費,還美其名曰“對勞動的尊重”,這可不是感謝服務,而是在利用人性。
真正尊重勞動的方式,是由雇主支付合理的基本工資,是靠制度保障員工的穩定收入,而不是讓消費者在付賬時內心掙扎,在服務員面前戰戰兢兢,更不是一杯果汁點出一張四位數賬單,事后還得靠全網發聲維權。
美國的小費文化,確實害人不淺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