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四川訊 www.cnatv.com.cn/(通訊員 吳加梁)7月20日上午,由錦江區文體旅局、錦江區獅子山街道、錦江區融媒體中心主辦,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李劼人研究學會、獅子山街道菱窠社區、成都東門市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辦的菱窠讀書會第43期暨“李劼人的法國經驗”主題活動在東門市井二期龍門陣劇場舉行。《大河無聲:李劼人評傳》作者張義奇老師、《李劼人的現代轉型與海外傳播研究》著者蔣林欣老師,以及將法國蒙彼利埃市設立李劼人廣場的消息傳播給國內的留學生周子涇同學,應邀做主題分享。菱窠讀書會書友、社區居民、在校大中小學生、青年志愿者近100人參加了活動。
張義奇老師重點分享了李劼人關于城市建設與工廠建設的經驗。李劼人在《法國山城中的公學》一文詳細介紹了一個山中小城拉密爾的城市建設,通過交通、礦藏、水力發電、路政等的建設,由一個小村發展為一個小城,組織精密,可以為城市發展與農村建設提供借鑒,這為李劼人后來的成都市政建設提供了經驗。 在《法國Groupement工廠寫真》一文,李劼人考察了法國的工廠生產情況,這為他回國后擔任民生機器修理廠廠長期間管理與建設工廠提供有益經驗。李劼人以他在法國積累的生命經驗助力祖國建設。
蔣林欣老師重點分享了留學經歷與李劼人文學圖景形成的關系。 李劼人撰寫《法蘭西自然主義以后的小說及其作家》一文,悉心研究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利弊,以及近代法國小說的特點,這對于他形成自己的文學圖景大有裨益。
作為蒙彼利埃大學的留學生,周子涇同學介紹了他因為積極參加蒙彼利埃留學生的活動,才獲悉李劼人廣場設立的消息,并參與了李劼人廣場設立的整個過程。作為一個成都人,李劼人廣場的設立使他感到自豪,李劼人的家國情懷也激勵他在法國的學習與生活。
李劼人架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李劼人的文學創作與翻譯是蒙彼利埃與成都之間不可磨滅的文化紐帶。重新回眸李劼人在法國四年半的留學生活,他用大部分時間從事文學翻譯和寫通信。他陸續翻譯出了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物件》(今譯《小東西》)、蒲勒浮斯特的《婦人書簡》、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今譯《包法利夫人》)等4部長篇小說,李劼人翻譯的《馬丹波娃利》是第一個中文譯本,曾經是中國新文學作家的枕邊書;他撰寫了10余篇關涉法國文學、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博物館、劇院、工廠情況等一系列文章,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李劼人懷揣著夢想赴法勤工儉學。一個是文學夢。他研究與學習法國文學,借鑒了“真實的觀察”的精神,樹立了客觀寫實的寫作風格,他的小說被稱為成都的百科全書,是“中西影響相融合的一個范例”。一個是救國夢。作為少年中國學會的一員,他也響應學會“發展社會事業”的宗旨,悉心研究法國社會,積累了關于市政建設、文化建設、實業建設等領域的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運用到回國后的工作中。
李劼人在留學法國期間寫下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說《同情》,以日記體的形式,真實地記錄了在法國巴黎期間生病時的遭遇。1921年初,李劼人突發急性盲腸炎,接著又是腹膜炎、膀胱炎。在免費的巴黎平民醫院住了2個多月后,體重只有三十二公斤。在生病期間,李劼人得到了房東一家人、女仆、護工、家庭教師、護士長等無私的關愛,使他的精神大受促動。這樣被救助的經歷,加深了李劼人的厚愛的品格。蔣林欣老師說,有別于李劼人其他作品的客觀的寫實,這部作品是充滿感情的。
值班總編 陌封 責任編輯 嚴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