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防務新觀察》專欄對話
主持人(防務觀察):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全球防務新觀察》。近期,美軍在西太平洋動作頻頻,尤其是B-52H戰略轟炸機的部署引發廣泛關注。今天我們邀請到軍事專家杜長空先生,為我們深入解析這一系列軍事動態背后的戰略意圖。杜先生,您好!
杜長空(軍事專家):
主持人好,觀眾朋友們好。
防務觀察:
首先,我們看到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宣布,多架B-52H轟炸機從北達科他州部署至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參與“堅決力量太平洋”演習。這次部署的背景是什么?
杜長空:
這次B-52H重返關島,是美軍近年來在印太地區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之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兵力調動,而是美軍“重返亞太”戰略的延續。關島作為美軍第二島鏈的核心節點,距離中國約3000公里,是美軍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戰略支點之一。B-52H雖然是一款老式轟炸機,但經過現代化升級后,仍具備遠程打擊能力,可掛載核巡航導彈,威懾意圖非常明顯。
防務觀察:
除了關島,我們還注意到4架B-52H提前部署到了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接替了原先的B-2隱身轟炸機。這種換防意味著什么?
杜長空: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調整。B-2是全球最先進的隱身轟炸機,但它的維護成本極高,每小時飛行費用超過13萬美元,而B-52H的運營成本僅7.2萬美元。美軍用B-52H替換B-2,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軍戰略重心的調整。迪戈加西亞島距離馬六甲海峽僅4000公里,B-52H的部署既能威懾中東,又能快速支援印太,特別是南海方向。這種“一箭雙雕”的部署,顯示出美軍試圖在軍費緊縮的情況下,仍然維持全球威懾能力。
防務觀察:
美軍近期在西太平洋同時進行三場大規模軍演,除了“堅決力量太平洋”,還有美日韓聯合空中演習和“護身軍刀-2025”多國軍演。這種高強度的演習釋放了什么信號?
杜長空:
這三場演習覆蓋范圍極廣,從朝鮮半島到澳大利亞,再到關島和日本,形成了一個“戰略三角”。美軍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演練在不同沖突場景下的快速反應能力。比如,美日韓演習重點模擬對朝鮮核設施的打擊;“護身軍刀”則聚焦南海和臺海可能的沖突;而“堅決力量太平洋”則檢驗美軍在第二島鏈的遠程打擊和后勤保障能力。這種密集演習,表面上是對盟友的“壯膽”,但更深層次上,是美軍在應對中國軍事力量增長時的焦慮體現。
防務觀察:
您提到“焦慮”,美軍為何如此緊張?
杜長空:
近年來,中國火箭軍的東風系列導彈,尤其是東風-26(射程4000公里)和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對美軍在西太的基地構成了巨大威脅。五角大樓的推演顯示,一旦沖突爆發,關島等關鍵基地可能在數小時內被摧毀。因此,美軍不得不采取“敏捷戰斗部署”戰術,將戰機分散到偏遠小機場,避免被集中打擊。這種被動調整,恰恰說明美軍在第一島鏈的軍事優勢正在被削弱。
防務觀察:
那么,美軍這種“以演代戰”的策略,能否真正形成對中國的有效威懾?
杜長空:
威懾的關鍵在于可信度。美軍雖然集結了300多架戰機、3.5萬兵力,并拉攏19國參演,但實際效果存疑。一方面,部分盟友如澳大利亞、韓國并不愿被卷入中美對抗;另一方面,中國也在同步強化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比如電子偵察船抵近監視軍演、火箭軍實彈演練等。美軍看似聲勢浩大,但面對中國的體系化防御,其威懾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防務觀察:
最后,您如何看待未來西太平洋的軍事格局?
杜長空:
西太平洋的博弈已經進入新階段。美軍試圖通過軍演和前沿部署維持威懾,但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步伐并未放緩。未來,雙方的戰略競爭將更加激烈,但爆發大規模沖突的可能性仍然較低,因為代價太大。真正的較量可能在經濟、科技和外交領域,而軍事威懾只是其中一環。
防務觀察:
感謝杜先生的精彩分析。今天的節目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杜長空:
謝謝主持人,謝謝觀眾朋友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