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微整形”,電信南街換發(fā)新顏。
“以前這條巷子很熱鬧,一條街都是自由市場。”“走電塔旁邊的機耕道就可直達南郊公園。”這是成都人記憶中的電信南街。在這條全長不過350米的小街上,串聯(lián)起成都人的交通出行、市井生活和地道美食。隨著時代發(fā)展,日益狹窄的街巷、陳舊的基礎(chǔ)設(shè)施已難以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如今的電信南街,老舊建筑斑駁的外墻變了,人行道平整了,就連路邊的變電箱、電線桿都有不一樣的味道。從1935年的電字路,到后面的電信路、電信南街,這條“微整形”老街開始換新顏。
街道設(shè)施更新 煙火氣更有序
家住九如村34號的居民黃彪這幾天發(fā)現(xiàn),家門口的電信南街有了不少新變化,“我在這條街上住了59年,它的點滴變化我都看在了眼里。”黃彪說,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路面,原來路邊是一塊塊小磚鋪砌而成的,時間長了開始松落,特別是到了下雨天,人一走過就積水四濺。現(xiàn)在人行道平整了,相比以往,更加干凈整潔,困擾他多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在電信南街,賀云兵經(jīng)營著一家蛋烘糕店,雖然門面不大,但憑借口碑積累的老顧客還是不少。曾經(jīng),讓賀云兵最惱火的是店門口的基礎(chǔ)設(shè)施,下雨天雨水倒灌,甚至要一邊做生意一邊打掃。如今路面整體改造,店面、店招重新完善,賀云兵的心情自然也好了,“有顧客說,看著環(huán)境干凈了,感覺蛋烘糕的味道都好了。”
紅磚青瓦、電線美化、一店一招、轉(zhuǎn)角小景……改造后的電信南街讓人眼前一亮,“繡花功夫”精雕細琢讓居民和游客收獲了更多的幸福感。
昔日場景重現(xiàn) 老記憶煥新生
電信南街的名字從何而來?如何講好一條街的老記憶、老故事?行走在電信南街,老照片+墻繪+口口相傳的歷史生活元素,打造出一面面獨具歷史風(fēng)貌的文化圍墻。
“1935年,修建兩座發(fā)射鐵塔,在華西壩出現(xiàn)了成都人從未見過的新鮮玩意兒——收音機,這段路便被命名為電字路;2001年,兩座歷經(jīng)70年歲月的發(fā)射鐵塔被拆除,成了老成都人心中的回憶。”從一環(huán)路拐彎進來,電信南街歷史文化墻仿佛訴說著這條街的歲月變遷。
往前走,青磚+瓦片的不同組合方式,模擬出昔日九如村和拱拱橋的形象,就連街邊變壓器上的彩繪,也采用了復(fù)古收音機、老電話等方式,與電信南街整體風(fēng)格一脈相承。
讓好吃嘴們念念不忘的東桂巷,則寫滿了市井生活的記憶,在樁樁堰摸魚的那些光影中,品嘗著寫滿童年記憶的甜不辣、干鍋,別有一番味道。
記者了解到,電信南路改造從3月啟動,擴大至金陵橫路、洗面橋東一街,電信路、黌門后街、國學(xué)巷等12個街區(qū)整治也相繼啟動,隨著華西壩片區(qū)人居環(huán)境改善提升工程逐步實施,整個片區(qū)即將迎來一場蝶變新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杜文婷
武侯區(qū)供圖
原標(biāo)題:老街“微整形” 場景重現(xiàn)留住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