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陳佩斯自編自導并主演的電影《戲臺》上映了。
這部民國梨園荒誕喜劇,匯聚了黃渤、姜武、尹正、余少群等一眾實力派演員,陣容堪稱豪華。然而,票房卻并不理想。
許多網友不解:71歲的陳佩斯,為什么還要折騰這么一部電影?是為了翻紅?還是為了賺錢?
但最近,一位娛樂博主的犀利點評,卻讓人恍然大悟——陳佩斯拍《戲臺》,根本不是沖著票房去的,而是借戲說心里話,替23年前的自己鳴不平!
戲里戲外,陳佩斯都在演“自己”
《戲臺》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講述了一個戲班子在亂世中求生存的故事。
陳佩斯飾演的“候班主”,是一個被逼改戲、低頭求活的梨園班主。電影里有一場戲,班主被迫妥協,跪在地上痛哭:“為活命才這樣!”
據現場工作人員回憶,那場戲陳佩斯哭得全身發抖,嗓子都啞了,導演喊“停”后,他還沉浸在情緒里,久久不能平復。
“那哪是演的?分明是把自己這些年的憋屈全倒出來了!” 博主一針見血地指出。
是啊,陳佩斯這一生,何嘗不是“為活命才這樣”?
1999年,那場改變他一生的官司
1999年,陳佩斯和朱時茂發現,央視下屬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未經他們許可,擅自將他們的小品刻錄成VCD售賣。
兩人上門理論,對方態度傲慢:“我就出了,怎么著吧?你們都是我們捧紅的!”
陳佩斯怒了,直接起訴。最終,法院判央視賠償33萬元。
官司贏了,事業卻“輸”了。
從那以后,陳佩斯再也沒登上過央視春晚。
封殺23年,他從未真正“認輸”
有人說,陳佩斯是被“封殺”了。
但他自己否認:“不是封殺,是心冷了。”
他回憶,春晚后臺的人際關系“冷到不正常”,演員之間互相提防,連盒飯都不敢一起吃,生怕創意被偷。
更讓他寒心的是,他的創作理念一次次被拒絕:
1988年《狗娃與黑妞》,他提出用電影蒙太奇手法拍攝,被導演否決。
1991年《警察與小偷》,精心設計的過場戲被刪減50%。
1998年《王爺與郵差》,他提議加入高科技魔術效果,仍被拒絕。
那年的《王爺與郵差》,成了他在春晚的絕唱。演出時,朱時茂的麥克風脫落,音效失誤,假發移位……兩人下臺后抱頭痛哭。
“演出效果比彩排差遠了。”陳佩斯后來回憶時,仍難掩失落。
離開央視后,他靠話劇“重生”
被春晚“拋棄”后,陳佩斯用侵權賠償金創辦了“大道喜劇院”,轉戰話劇舞臺。
他的第一部話劇《托兒》,暗諷演出市場的亂象——黃牛、假觀眾、抄襲……巡演120場,最高票價炒到2000元。
“用喜劇扇現實的耳光。”業界這樣評價。
此后,他徹底告別小品和電影,專心做話劇。
直到2020年,他才以導師身份回歸央視綜藝《金牌喜劇班》。
《戲臺》:一場遲來的“自我救贖”
2025年,71歲的陳佩斯帶著《戲臺》重回大銀幕。
這部電影,他籌備了8年,換了好幾個投資人,最終自掏腰包拍成。
有人說票房慘淡,但陳佩斯在乎的,根本不是這個。
他是在用電影,給23年前的自己一個交代。
就像《戲臺》里的班主,被逼改戲、低頭求活,卻始終不肯放棄舞臺。
陳佩斯也一樣——明明占理卻被行業排擠,想登臺卻沒機會,但他從未真正放棄。
結語
陳佩斯這一生,像極了他演的戲——
臺上是喜劇,臺下是悲劇。
他贏了官司,卻輸了舞臺;他離開央視,卻從未離開藝術。
《戲臺》或許票房不佳,但對他來說,這部電影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商業成敗。
他不過是想告訴所有人:真正的藝人,就算被摁進泥里,也能憑著一股勁兒,爬起來繼續唱戲。
而那些追著流量跑的人,永遠不會懂這份執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