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角大樓前中國問題首席戰略規劃師奧麗安娜·馬斯特羅在公開論壇中坦言,美國曾多次試圖通過挑動伊朗沖突將中國拖入中東泥潭,但中國始終保持“高度的戰略定力”,從未上鉤。
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美國雖高喊“重返亞洲”,卻屢次被中東事務分散精力,“每次都上當”。在她看來,阿富汗戰爭的成本相當于10個“一帶一路”倡議,而中國用政治和經濟工具替代軍事干預的模式,已成功實踐了30年——這種美國精英眼中“不可能成功”的策略,竟然真的成為了瓦解霸權邏輯的利器。
馬斯特羅的反思直指美國中東政策的深層矛盾:既想抽身聚焦印太,又無法擺脫中東的戰略捆綁。這種“撤而不離”的循環在2025年6月美軍空襲伊朗核設施事件中再度凸顯。從能源安全、盟友體系到軍工利益,多重枷鎖將美國牢牢釘在了中東:
首先是能源命脈的考量:霍爾木茲海峽承擔全球20%石油運輸,一旦動蕩將沖擊美國經濟,即便頁巖油革命后美國仍需進口中東原油。2025年6月的空襲雖宣稱“摧毀伊朗核能力”,但美方內部評估顯示僅一處設施被基本摧毀,其余兩處數月內即可恢復,暴露出此次軍事手段的不達預期。
再者是被盟友綁架:以色列的軍事冒險迫使美國持續輸血,2024年援以軍火超2.5萬枚炸彈,而沙特、土耳其等傳統盟友正加速“去美國化”。沙特在2024年終止與美國維系50年的石油美元協議,轉而嘗試以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動搖美元霸權根基。
最后是國內軍工復合體的驅動:中東占美軍火出口40%市場份額,任何地區危機都能轉化為訂單。2025年5月,美國與沙特簽署價值近142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創歷史新高,這對于美國軍工集團來講,可都是真金白銀的現實效益啊!
但是,美國戰略透支已導致惡性循環:阿富汗戰爭耗資2.3萬億美元,遠超中國十年“一帶一路”投入;而在中東的反復介入,使美國在烏克蘭、臺海、中東三線博弈中疲于奔命。
面對美國設計的“伊朗陷阱”,中國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
中國首選是政治優先而非采用軍事手段:在伊朗問題上,中國僅提供適度政治支持,避免直接軍事介入。即便伊朗多次“背刺”中國,中國仍將其視為牽制美國的棋子,而非戰略伙伴。2023年,中國促成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展現了通過政治斡旋化解沖突的能力。
接著是使用經濟杠桿破局:通過RCEP深化與東盟合作,2024年對東盟投資增長22%,同時以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繞開美元霸權,2024年處理金額達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中伊25年合作協議更明確石油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推動去美元化進程。
還有就是中國漫長的歷史經驗,帶來的降維打擊:當美國陷入“遠攻近交”的國力消耗時,中國踐行“遠交近攻”的古典智慧——避免遠征損耗,專注周邊利益整合。正如馬斯特羅所悟:中國“不爭一城一池,而在奪天下之勢”。
這其實源于中美文明基因的差異:中華文明的“天下觀”強調長周期治理與和合共生,而美國的“霸權邏輯”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新冠疫情防控的對比即是明證:中國行政動員實現社會管控,美國則陷入自由與安全的撕裂。
馬斯特羅警告,美國的軍事干預正是“大國衰落的路徑”,蘇聯解體即前車之鑒。美國仍在困惑為何“困不住中國”,卻未察覺這是兩種文明邏輯的終極較量:當“帝國模式”沉迷于軍事干預和規則霸權時,“命運共同體”正以經濟互聯和文明對話重構秩序。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經驗早已昭示:大國之爭非疆場之勝,而在天下人心。若美國繼續在“離岸平衡”的幻覺中透支國力,中東或將為其霸權奏響最后的挽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