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波濤之下,菲律賓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一邊是軍方信誓旦旦的“獨立自主”承諾,一邊是退役將領對“烏克蘭化”命運的尖銳警告。總統馬科斯能否擺脫大國博弈的桎梏,帶領這個1億人口的國家走出困境?答案或許藏在黃巖島的撞船聲、美軍F-35A的引擎轟鳴,以及國內愈演愈烈的政治分歧中。
菲律賓軍方近期因南海問題陷入輿論漩渦。退役空軍少將羅密歐·波基斯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質疑“南海仲裁案”的實際價值,直言菲律賓正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并警告“不要成為下一個烏克蘭”。他特別指出,2016年所謂的“仲裁勝利”并未給菲律賓帶來任何實質利益,反而導致中菲關系惡化,經濟受損,且菲美軍事合作的深化使國家面臨更大風險。
南海(資料圖)
波基斯的言論并非空穴來風——7月15日,菲律賓海警9701船在黃巖島附近蓄意沖撞中國海警21550艇和5009艇,雙方最近距離僅百余米,菲方船只未減速且噸位占優,險些釀成嚴重事故。這一事件被中方定性為“有組織的挑釁”,而菲軍方發言人特立尼達卻辯稱這是“捍衛主權”的正當行動,并批評波基斯散布“失敗主義”。
軍方的強硬表態背后,是馬科斯政府深陷的政治危機。據菲律賓民調機構“亞洲脈動”數據,3月總統支持率大幅下滑,副總統莎拉·杜特爾特的不支持率卻顯著上升。為轉移矛盾,馬科斯政府在南海問題上采取激進立場:7月10日美菲“雷霆對抗”演習中,美軍首次在菲部署F-35A隱形戰機,與菲軍FA-50編隊聯合巡邏;更早前,美國還在呂宋島部署“堤豐”中導系統,直接威脅中國安全。這些動作看似提升了菲方“對抗中國”的籌碼,實則將菲律賓推向更危險的境地——正如波基斯所言,一旦中美在臺海或南海爆發沖突,這些軍事資產將成為首要打擊目標。
馬科斯(資料圖)
面對國內外的質疑,菲軍方試圖用“主權”敘事自證清白。特立尼達在記者會上強調:“菲律賓是主權國家,不會為別國利益而戰。”然而,這一承諾的可信度存疑。2016年中美南海對峙期間,美國曾拒絕為菲律賓提供實質性支持;如今美軍以“共同防御”為名強化在菲軍事存在,卻未給予同等安全保障。更諷刺的是,菲軍挑釁中國的同時,其北部基地正成為美軍監視臺海的跳板——這種“引狼入室”的策略,與烏克蘭危機中西方“口惠而實不至”的援助何其相似?
中方的應對策略展現了高度克制與戰略定力。中國海警在黃巖島事件中全程保持克制,通過無線電警告而非武力回擊,既維護了主權,又避免了局勢升級。外交層面,外交部多次敦促菲方停止侵權,并在博鰲亞洲論壇等國際場合重申南海權利主張的合法性。此外,中方積極推動與東盟落實“南海行為準則”,致力于將地區規則升級為《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增強版。這些舉措既避免了陷入美國設下的“對抗陷阱”,也為菲律賓提供了回歸對話的臺階。
南海(資料圖)
馬科斯政府的抉擇關乎菲律賓的未來。當前,國內已有越來越多聲音呼吁調整南海政策——波基斯的警告、商界對中菲經貿受損的擔憂、民眾對軍事沖突風險的恐懼,均指向同一結論:繼續充當美國棋子只會得不償失。然而,馬科斯家族長期依賴美國政治支持,其政治生命與“親美路線”深度綁定,短期內改弦更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歷史經驗表明,大國博弈中的小國若執意“選邊站”,終將淪為犧牲品。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被迫撤回部署在島上的核武器;俄烏沖突爆發后,芬蘭迅速放棄軍事中立加入北約,卻仍難逃能源危機與安全焦慮。這些案例對菲律賓而言無疑是前車之鑒。
南海的浪頭仍在翻涌,馬尼拉的抉擇尚未落定。1億菲律賓人需要的不是軍方“絕不淪為烏克蘭”的空洞保證,而是一個能在大國競爭中守護國家利益的清醒領導者。時間終將證明,真正的“主權獨立”從不在于追隨誰的戰鼓,而在于能否在風暴中守住自己的航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