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拜登政府與丹麥簽署一份《丹美防務合作協議》(DCA)。2025年6月11日,丹麥議會以94票對11票通過該協議,正式允許美軍在丹麥本土、法羅群島以及格陵蘭島建立軍事基地、部署武器,還賦予“司法豁免權”。這段時間節點明確,讓人一看便知來龍去脈。
乍一看像“普通盟友互助”,其實骨子里是現代版“合法吞并”:
美軍想去哪就去哪,想布置啥武器就布置啥;
犯事了沒法被丹麥法律審,完全判在美國手里;
部署和基地建設統統由美方說一算,丹麥不能干涉。
簽這個協議,等于美國在不用打仗、不用出錢的情況下,拿下了格陵蘭這塊戰略要地。過去有人想用坦克、艦船武力登島,而現在,只要簽字,就能得到戰略要塞。這種高明手段,可比特朗普當初喊“買島”更有效——那個曾被大眾嘲笑,結果拜登照章操作,直接走協議路線,實現所有目標還都合法。
格陵蘭板塊為何值錢?位置關鍵,資源豐厚。它掌控北極航道出口,控制這島就擁有未來航運主動。稀土、礦產、油氣資源一并在手,誰拿到這張牌,就抓住供應鏈主動權。還靠近俄羅斯北部,適合布設雷達、反導、監聽,還能監控美軍與俄軍交互。拜登簽協議,不動炮火就入門,讓美國在冷戰后重新占據極地領先優勢。
協議雖然名義上說是“北約鞏固”“防范俄羅斯”,但現實是丹麥在盟友壓力下不得不妥協。作為北約成員,它的軍費、情報、武器都依賴美國,想脫離沒人愿意,只能乖乖簽協議。這種壓迫感,讓所謂“議會通過”變成“被迫同意”,而非自主決策。
媒介反應也暴露雙標——同樣是駐軍行為,美國簽協議喊成“穩定地區、防御擴展”;若是其他國家提類似協議,標題就換了一種說法:赤化擴張、滲透主權、威脅國際秩序。輿論機制一套,對盟友鼓掌,對對手封殺,一切都由誰說了算。
聯合國能不能插一手?理論上可以譴責侵犯主權,但實際沒用。美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一票否決權。聯合國不能強制執行這類協議,一切行動還得靠當事國自己。協議簽了,聯合國只是發發聲明,說說“深切關注”,沒地方站出來說“不”。
協議實質是“文字帝國主義”:不用派兵開打,不用打仗就能控制地盤。簽字以后,基地建立、通訊控制、武器部署、軍法“外包”……一步步把主權用法律方式削弱。
特朗普喊“買島”,被全網打臉;拜登簽協議,把美軍送進格陵蘭,地位前所未有,還沒多少人注意——這是智慧還是狡猾?肯定是狡猾,卻已經現實。
這種套路危險性巨大。誰能保證其他小國不會被復制簽協議?日本、韓國、菲律賓、挪威、芬蘭……戰略地段國家都可能被拉進合作體系,看上去像盟友合作,卻往往暗含戰略控制。每個簽字,都有可能把自己交給海外力量。
協議真能寫成條條框框,合法粗獷,但內核卻是掏空。防務共謀、不容審查、駐軍權實物化、法律豁免常態化——再加“滾動簽協議”,小地方可能逐步變成覆蓋區域的軍事網絡節點。
問題根源還是規則字面控制。誰能寫規則,誰就有話語權,誰就能把地盤合法化。美國這波簽協議戰術,無疑是把“軟權力”轉為“硬控制”。主權看似保留,實際卻被約束、高度干預、甚至置于被動位置。
未來國際體系可能往“合作即控制”方向傾斜。戰爭門檻提高,但簽字門檻低。如果沒有警醒,許多國家可能在合約簽署中被蠶食主權。幾個簽字一次完成拿地,勝過幾十年談判失敗,簽字就能達到效果,是時代病,也是策略病。
警示意義不得忽視:
后面若再簽同類型協議,務必明確主權邊界、設定撤出機制、限時條款;
國際社會需要建立某種“協議風險評估機制”,防止民主共和制度被合約穿透;
輿論應該反對那些表面光鮮、但暗含剝奪自主能力的協議,不是每份合作都值得簽。
這次格陵蘭事件揭示一個全部事實:
當你用合法方式改變現狀,用條約取代武力,你獲得的可能不只是盟友支持,而是失去一個戰略主動權。
文章圖片由AI生成 內容只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