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中方訪華邀請后,李在明又給我們發來了邀請函。李在明究竟是什么意思?難道真以為瞞過了我們,不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盤?
日前,韓國總統李在明向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各成員領導人發出了誠摯的邀請。這封信函不僅標明了今年將在韓國舉辦APEC峰會的時間和具體地點,更是韓國在復雜的外交棋局中走出的關鍵一步。然而,在我們關注韓國的盛情邀請之余,也必須留意其背后潛藏的門道。
(202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
先來看看這次峰會邀請的重要背景。APEC作為一個匯集21個亞太經濟體的平臺,每年都成為各國展示政策、尋求合作的重要場合。而韓國這次邀請的重心不單在于會議本身,更在于它象征著韓國在全球復雜格局中企圖維持的微妙平衡。
李在明政府此次向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發出邀約,顯然是希望在經濟合作這個舞臺上重新設計角色。特別是在中美關系日趨緊張的背景下,韓國能否在夾縫中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呢?
可以看到,韓國這是已經向中方發出正式邀請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李在明另一邊卻對中國的邀請采取了謹慎回避的態度——這又是為何呢?
(李在明)
7月初的時候,當時,中國邀請李在明前往北京參加“九三”閱兵。對此,李在明的猶豫與遲疑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過去數十天里,韓國方面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答復。直到最近,韓媒透露說李在明“很難出席”,并列出了兩點原因:一是“行程沖突”,二是希望中方“先來訪”。乍一看,這些理由似乎冠冕堂皇,但細細分析下來,這些理由并不簡單
先說“行程沖突”。今年7月至9月,李在明確實有不少外交安排,包括去美國,與日本首相會面,以及出席聯合國大會。但這些活動是否真的無法調整呢?
要知道,不少外交行程都是可以商討與協調的,尤其是距離“九三”閱兵尚有兩個月之久,更有足夠時間進行日程的靈活變動。拋開這些不提,真正的問題是,李在明不能或者說不敢冒險得罪美國。在美國以經濟和軍事警惕持續升高的當下,尤其是在臺海等問題上表現得更為強硬之時,李在明如果選擇參加中方閱兵閱兵,恐怕會被特朗普政府視為“背叛”,后果可能是更加嚴苛的經濟制裁。
(韓方在觀望特朗普的態度)
至于“外交對等”的理由,更顯得牽強。韓國的這一請求,說白了就是希望中國先行訪問韓國,之后才考慮訪華。這種說辭雖然聽起來很合邏輯,但實際上卻是不愿得罪雙方的一種策略。無論是2017年文在寅的主動訪華修復關系,還是如今李在明的閃爍其辭,中韓關系中的微妙始終在于如何對待外部壓力。如果說文在寅時期的戰略是帶有勇氣的主動破冰,那么現在李在明所作所為似乎更像是一種被動迎合。
李在明對中美韓關系的態度,其實早已在某次飯桌談話中埋下伏筆。據韓國媒體的爆料,有一天記者問起他對訪華的態度,李在明僅淡淡回應:“如果未來特朗普去中國訪問,我也會去。”這番言語透露出無奈與掩蓋:大前提是一切都需等美國態度明確。
而這,似乎與樸槿惠當年大膽獨自訪華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樸槿惠在外交上不懼挑戰,而如今李在明則似乎在等待美方發出信號燈。
(樸槿惠2015年訪華)
這不禁讓人深思,李在明所謂的“改善中韓關系”是否真實可信?曾幾何時,他在競選時批評前任尹錫悅過于親美反華,并承諾強化對華經濟合作,不參與臺海事務。但現在,僅僅過了幾個月,他就選擇在重要節點退縮,連一場閱兵都不敢參與。將來,如果類似的臺海問題和美日韓聯合軍演再度出現,他還會堅持自己的承諾嗎?
總的來說,雖然李在明多次表示,要和前任尹錫悅“劃清界限”,尤其是對外政策,但是韓國當前的外交路線猶如走鋼絲,必須在中美之間找到微妙平衡。
現在李在明的態度,更像是一種求穩策略,希望在不激怒任何一方的情況下安然行事。但是,這種策略是否能為韓國帶來可持續的外交優勢?韓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還需更清晰的定位,李在明政府面對的挑戰也不僅限于國內的政治派系平衡,更多的是對區域和平穩定和長期經濟發展的考量。
真正的領導者應在危機中看到機遇,無論是選擇與中國深化合作,還是加強與美國的傳統聯盟,韓國都需要一個長遠且務實的戰略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