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直新聞報道,中方邀韓國總統李在明出席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其團隊權衡十天后,給出“暫不考慮”的回應。這一決定背后,凸顯韓國外交在中美間的艱難處境。韓國外交決策背后,有著深層次的矛盾。簡單來說,韓國在經濟和安全這兩個關鍵領域,對中國和美國的依賴呈現出一種尷尬的局面。
李在明(資料圖)
在經濟層面,中國對于韓國而言,那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韓雙邊貿易額突破3280.8億美元。韓國的半導體、汽車、化工等核心產業,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依賴度極高。像三星、LG等韓國大型企業,在中國大規模投資設廠。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中韓兩國已經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網絡。海南等地簽發的中韓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數量大幅增長,“海南制造”的化妝品原料、精密五金配件等,借助中韓貿易協定快速進入韓國市場。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系,使得韓國在經濟上難以承受與中國關系疏遠所帶來的代價。李在明也多次公開表示,韓國承受不起疏遠中國的后果。
而在安全領域,韓國卻高度依賴美韓同盟。美國在韓國有著大量軍事存在,韓國的軍事指揮體系與美國緊密相連。在這種情況下,韓國在安全事務上,很大程度上要聽從美國的安排。李在明政府雖提出“實用外交”,試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之間找到平衡,強調韓美同盟是“外交根基”的同時,也表示要改善對華關系,以對沖美國可能帶來的風險。但當面臨涉及敏感歷史議題的中國邀請時,這種平衡瞬間變得十分脆弱。
回顧歷史,韓國并非沒有成功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的先例。十年前,樸槿惠執政時期,她巧妙地處理了與中美兩國的關系。當時,樸槿惠頂著美國在“薩德”問題上的巨大壓力,先是確定了訪美行程,以此穩住華盛頓。緊接著,她迅速飛往北京,宣布訪華并簽署了中韓自貿協定。這套“先安撫,再突圍”的外交組合拳,打得十分漂亮。一方面,沒有給美國人留下發作的借口;另一方面,又抓住了與中國合作的戰略機遇,為韓國在大國博弈中贏得了寶貴的喘息空間。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李在明政府如今卻陷入了困境,難以復制樸槿惠時期的成功。李在明團隊似乎陷入了一種奇怪的執念,認為“必須先跟美國開完峰會,才能考慮中國”,將外交訪問順序看得過于死板,仿佛外交活動就像在食堂排隊一樣,必須按部就班。由于在與美國的經貿談判中,如鋼鐵關稅、技術轉讓等問題上僵持不下,導致訪美日期一直無法確定,更不用說像樸槿惠那樣靈活地平衡中美關系了。青瓦臺被這種自己設定的“政治正確”束縛住了手腳,甚至對韓國商界大佬們組團訪華的行程,都要進行反復審查,生怕某個細節會惹惱美國。這種過度謹慎的態度,正將韓國拖入更深的外交被動局面。
李在明團隊拒絕中國邀請,背后有著多方面的考慮。
從美國因素來看,美國在韓國的外交決策中,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韓國在軍事安全上依賴美國,在經濟和外交方面,也受到美國諸多限制。李在明政府擔心,如果在未訪問美國之前,就率先訪問中國,會引起美國對韓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懷疑。這不僅可能損害美韓同盟關系,還會對正在進行的美韓經貿談判產生負面影響。畢竟,李在明還試圖從美國手中拿回“戰時指揮權”,在這個關鍵時期,任何可能激怒美國的舉動,都可能讓這一目標化為泡影。美國對韓國在各方面的控制,使得韓國在外交決策時,不得不將美國的態度放在重要位置。
李在明(資料圖)
再看韓國國內因素,其國內政治環境十分復雜。李在明所屬的共同民主黨主張“實用外交”,試圖平衡中美關系,但保守派政黨國民力量黨仍有強大影響力。保守派更傾向于強化美韓同盟,對改善對華關系持謹慎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