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事兒在網上炸開了鍋。18歲的短跑小將虞錦,那個在賽道上能追風的少年,生命突然就停在了馬路上,搶救了11天還是沒救回來。一場車禍,把“青春”和“速度”這倆詞兒攪在了一起,最后釀成了誰都不想看到的悲劇。這事兒不光讓他的家人和朋友哭紅了眼,更像往平靜的湖面扔了顆石子,漣漪一圈圈擴散開來,把青少年騎行安全、交通規則意識,甚至AI技術倫理這些話題都給攪活了。
事情發生在6月底。那天虞錦騎著白色機車在城市主干道上飛馳,一輛紅色轎車在虛線處掉頭,兩車避讓不及撞上了。監控畫面里,虞錦的車速快得嚇人,直接就懟上了轎車側面A柱,連人帶車摔出去老遠。急救人員趕到的時候,他已經昏迷不醒,呼吸微弱,緊急送醫后還是回天乏術,7月3日永遠閉上了眼睛,曾經的追風少年,最終沒能躲過死神的鐮刀。
按理說,人沒了,親友悲痛欲絕,這是人之常情。可虞錦的家人干了件挺有爭議的事兒——他們用AI技術復刻了虞錦的聲音,做了個回憶錄視頻。視頻里,AI模擬的虞錦用第一人稱說:“我過快的速度一直是他們不允許的,騎行時肇事司機的橫穿掉頭,讓我撞上了車的側面A柱,當場昏迷在地上,呼吸困難并發抖。”這事兒可把輿論場給炸開鍋了。
關于事故責任的討論,網上早就吵翻了天。不少眼尖的網友從監控里看出了門道:虞錦騎的機車疑似在非機動車道逆行,而且速度快得離譜。有專業人士根據撞擊力度分析,當時車速可能超過80公里/小時,遠遠超過城市道路限速。反觀紅色轎車,在虛線處掉頭是符合交規的。于是很多人覺得,虞錦自己違規才是事故主因,“再急也不能把馬路當賽道”,這話可不是白說的。
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有網友指出,就算虞錦有過錯,紅車司機掉頭時也該多觀察觀察。“虛線允許掉頭,但不代表可以‘盲掉’,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有人舉例子說,城市道路情況復雜,有時候視線會被遮擋,司機多留個心眼,說不定就能避免悲劇。現在交警部門還沒出事故認定書,但這場討論已經把青少年交通規則意識淡薄的問題擺在了明面上——那些被忽視的限速牌、被跨越的車道線,真的可能成為致命陷阱。
更讓人沒想到的是,AI復刻逝者聲音這事兒,還引發了科技倫理大討論。有人覺得這是親友用現代技術和逝者告別,挺溫情的,“就像他還在身邊說話一樣,是另一種形式的紀念”。但反對的人可不這么看,他們認為逝者的聲音屬于隱私,生前沒授權,死后用AI“復活”傳播,這不是冒犯是什么?還有人擔心,這種行為可能變成“情感消費”,打著思念的旗號博眼球,反而會給家屬帶來二次傷害。
這事兒其實折射出不少社會問題。現在的年輕人,追求速度、追求刺激,可往往忽視了風險。騎機車、開快車,覺得自己能掌控一切,卻不知道危險可能就在下一個路口等著。再看看AI技術,它確實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也帶來了新的倫理挑戰。怎么在技術進步和人性尊嚴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還有交通規則意識,這事兒真的不能兒戲。很多人總覺得偶爾違規沒啥大不了,可往往就是這些“小”違規,釀成了大禍。就像虞錦這事兒,如果他遵守交規,不超速、不逆行;如果紅車司機掉頭時多觀察幾秒,說不定悲劇就不會發生。
最后我想說,虞錦的死是個慘痛的教訓。它提醒我們,無論是騎行還是開車,都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遵守交通規則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的生命。還有AI技術,它是把雙刃劍,用好了能造福人類,用不好就可能傷人。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出臺更明確的法律法規,規范AI技術的應用,別讓科技變成傷害人的工具。
生命只有一次,沒了就真的沒了。別等悲劇發生了才后悔,那時候啥都晚了。敬畏生命,敬畏規則,這才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