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資本盛宴散場,物業公司正在集體回歸商業本質,而敢于把真金白銀砸向技術和人才的企業,或許能在行業寒冬中練就一身鋼筋鐵骨。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 北京報道
7月15日晚間,新希望服務(03658.HK)發布公告,宣布變更約4.58億港元未動用上市所得款項用途。根據公告,公司計劃將原用于戰略收購及投資的80.4%資金重新分配至營運資金、人才建設及數字化升級,僅保留13.2%用于潛在并購。這一調整標志著新希望服務的戰略重心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生能力提升。
公告顯示,新希望服務上市所得款項凈額約7.9億港元,此前已使用3.32億港元。此次調整后,43%的未動用資金將補充營運資金,29.2%投入人才招募與團隊建設,11.1%用于信息系統升級。
新希望服務解釋稱,當前市場并購標的估值與協同效益未達預期,優化資金配置是為“支持業務持續增長及提升競爭力”。
多位行業專家認為,這一轉變折射出物業行業整體邏輯的變化。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衛表示,物業行業已從規模競賽進入存量提效階段,“數字化與增值服務成為新賽道”。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則表示:“新希望服務的調整反映其戰略轉向有質量增長,而非盲目并購。”一位接近新希望服務方面的人士回應稱,未來仍會評估并購機會,但更注重技術、人才與運營效率的協同。”
在物業行業估值回調、并購熱度降溫的背景下,頭部企業如何平衡擴張與效益?新希望服務的資金調配或許提供了一個新答案。
從“買規模”到“買效率”
新希望服務此次資金用途變更的核心,是將原計劃用于并購的55%份額大幅縮減至13.2%。公告中透露,公司雖已完成兩項收購(成都明宇環球商業管理及錦官新城物業),但近期評估的潛在標的“多數超出估值基準或不符合協同要求”。這一表述引發市場對物業行業并購邏輯變化的關注。
“物業行業已告別‘燒錢換規模’的階段。”宋紅衛分析稱,過去物業公司上市融資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管理面積,但如今行業集中度已較高,且存量項目盈利能力分化,“單純并購可能帶來規模增長,卻未必提升利潤”。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物業行業并購交易金額同比下滑超40%,估值倍數從高峰期的20倍PE回落至10倍左右。
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指出,新希望服務的調整具有行業代表性:“當前并購市場看似‘抄底’機會增多,但標的質量參差不齊,整合成本高企。企業更傾向于將資金投向能直接提升運營效率的領域。”例如,新希望服務將人才團隊建設的預算從5%提升至29.2%,計劃用于“關鍵人才引進與全員技能提升”,側面反映其對服務品質與人才儲備的重視。
上述接近新希望服務方面的人士表示,未來并購將更注重“區域與業務的互補性”,而非單純追求規模。這一策略與頭部物企萬物云、華潤萬象生活近年來的路徑相似。后者在2023年財報中明確將“數字化投入與人才密度”列為比規模更重要的指標。
押注數字化與人才建設
在削減并購預算的同時,新希望服務對數字化與人才建設的投入顯著加碼。根據公告,新希望計劃將信息系統升級的投入從原計劃的3%提升至11.1%,其中包括新增約0.38億港元用于“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建設”。此外,人才招募預算大幅增加至1.34億港元,覆蓋績效激勵與技能培訓。
“物業行業的競爭已從拼規模轉向拼效率。”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舉例稱,頭部企業通過AI巡檢、能源管理系統等數字化工具,可降低10%~15%的運維成本;而高素質團隊則能提升客戶滿意度,帶動增值服務收入,“這些內功才是未來估值的關鍵”。
宋紅衛認為,物企的資金投向變化也反映了行業現金流特性的轉變:“物業本是輕資產行業,但過去幾年過度依賴并購導致部分企業負債攀升。現在企業更傾向將現金用于能快速產生回報的領域,比如技術升級。”
據克而瑞數據,2023年TOP50物企的科技投入同比增加22%,而并購支出下降37%。
值得注意的是,新希望仍保留約0.61億港元并購資金,并強調會“利用自有資金補充投資機會”,顯示出其對收并購仍存在期望。
行業觀察人士表示,隨著物業市場從“資本驅動”轉向“服務驅動”,類似新希望服務的資金重構案例可能增多。如何通過技術與管理降本增效,同時挖掘社區增值服務的潛力,將成為物企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當資本盛宴散場,物業公司正在集體回歸商業本質,而敢于把真金白銀砸向技術和人才的企業,或許能在行業寒冬中練就一身鋼筋鐵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