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克宮消息人士又放話了:“俄羅斯準備跟烏克蘭進行第三輪談判,日期很快就會敲定。”但與此同時,在剛剛過去的數小時內,俄軍又對烏克蘭進行了新一輪空襲,出動了300多架無人機,發射了30多枚導彈。
這種“談判前先給下馬威”的戰術,其實是在向西方傳遞兩個信號:一是俄軍的打擊能力依舊在線,二是談判桌上的籌碼得按俄方的節奏來。
普京在6月28日明確表示,第三輪談判的前提是烏克蘭落實伊斯坦布爾協議,也就是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等四州撤軍。
而普京在面對美國100%關稅威脅和歐盟4月新增的電子、機械制裁時選擇了沉默,這背后其實藏著兩層深意。
第一層是“保護欲”。中國外交部3月7日剛重申“通過對話解決危機”的立場,普京要是這時候跳出來強硬表態,無異于把中國架在火上烤。
第二層是“信任票”。2024年中俄貿易額2448億美元,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占比19.6%,天然氣310億立方米,這些數據背后是中國對俄能源的深度綁定。
普京心里明白,就算美國對俄加征關稅,中國也能通過“一帶一路”的陸路管道把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消化掉。
還有他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提出的2025年經濟計劃,重點發展現代技術和軍民兩用領域,這簡直是給中國量身定制的合作清單。
2024年中國從德國進口的高端機床激增27%,從巴西進口的鋰礦石占全球38%,這些數據背后是中國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
而俄羅斯恰好能在稀土、航天技術等領域補上中國的短板。比如2025年3月中俄伊“安全紐帶”聯合演習,三方艦艇在波斯灣玩了把“反恐大聯動”,這種軍事互信可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的。
當然,普京的算盤也有打空的風險。美國雖然對俄貿易額只有35億美元,但通過“北約埋單”模式給烏克蘭送武器,德國、芬蘭等八國已經掏出13億美元采購美制裝備。
不過中國也不是吃素的,2025年3月直接對美輸華商品加征15%關稅,把雞肉、小麥等農產品列入反制清單,這招“以牙還牙”讓美國農場主叫苦不迭。
而中國通過中俄原油管道進口的石油量2024年同比激增45%,而美國因為煉油廠老化,不得不從沙特進口更多原油,凈進口量創下2024年6月以來新高。
更絕的是,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通過M12“東方”公路三天就能到長三角,而美國從波斯灣進口的原油還在海上漂著。
普京這招“沉默戰術”,本質上是在賭中國的抗壓能力。2025年3月中國對美加征關稅的反制措施,以及《反外國制裁法》的實施,已經證明了中國應對制裁的決心和能力。
當美國試圖用關稅大棒敲打中國時,中國反手就把特斯拉Model3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市場份額壓到個位數,用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速度”教美國做人。
而俄羅斯通過能源和軍工合作,正一步步把中國綁上自己的戰略戰車。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捆綁,讓普京在面對西方壓力時有了更堅實的后盾。
歸根結底,普京這盤棋下得相當精妙:用談判拖延時間,用空襲展示實力,用沉默保護盟友,用合作綁定利益。
而中國在這場博弈中,憑借著13.3%的全球進口份額和產業升級的硬實力,正一步步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出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