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進群,與同行一起共話醫事~
本文來源:醫學界綜合整理
近日,一起備受關注的新聞事件引發了公眾對體檢機構的廣泛討論。據當事人描述,2013年至2023年,她連續十年在愛康國賓體檢,歷年報告均顯示“雙腎未見明顯異常”,僅2023年提示“右腎鈣化灶,左腎錯構瘤可能”。2024年,她在其他機構通過腹部超聲發現“右腎低回聲分葉狀腫塊(3.5cm×2.8cm)”,最終確診為右腎透明細胞癌并骨轉移。
當事體檢機構愛康國賓回應稱,已委托第三方權威機構進行論證,強調癌癥檢測受時間點、設備精度、醫師經驗等因素限制,并引用研究數據指出:腎癌平均生長速度為2.13厘米/年,部分病例可能因個體差異快速進展。目前,雙方正通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流程明確責任。
為何癌癥可能“突然出現”?
1. 早期腫瘤的“隱形”特性
器官代償能力:肝臟腫瘤侵蝕70%仍可正常工作,肺癌需壓迫氣管才會引發咳嗽,腎癌早期可能僅表現為鈣化灶。
影像分辨率限制:CT/MRI需腫瘤≥5毫米(綠豆大小)才能清晰顯示,此時可能已潛伏5-8年;超聲對深部器官(如胰腺)漏診率達30%。
腫瘤偽裝性:癌細胞通過免疫逃逸和緩慢生長(如某些甲狀腺癌、前列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
2. 體檢項目的非針對性
常規體檢≠癌癥篩查:企業定制的常規體檢多包含血常規、心電圖等基礎項目,但缺乏腫瘤標志物深度檢測(如CA19-9、PSA)或器官專項篩查(如乳腺鉬靶、結腸鏡)。
醫師解讀偏差:當事人2023年體檢報告中的“右腎鈣化灶”被解讀為“無需擔心”,但腎癌早期可能以鈣化形式存在,需結合超聲形態學特征進一步鑒別。
3. 癌癥發展的生物學特性
基因突變累積:癌癥需經歷基因變異、抑癌基因失活等過程,檢測時間點若處于癌變早期,現有技術可能無法捕捉。
生長速度差異:年輕患者腎腫瘤生長速率可達0.87厘米/月,1年即可從隱匿階段發展為晚期。
如何避免“漏網之魚”?
1. 高危人群的精準篩查策略
根據《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2025版)》,建議:
腎癌:55歲以上長期吸煙、肥胖或慢性腎病患者,每年進行腎臟超聲+尿常規檢查。
乳腺癌:40歲以上女性每1-2年進行乳腺鉬靶+超聲聯合篩查。
結直腸癌:45歲以上人群每5年進行結腸鏡檢查,或每年進行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
2. 創新技術的應用
液體活檢: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或游離DNA(cfDNA),可提前3-6年發現癌變信號。
工智能輔助診斷:AI算法分析超聲、CT影像,提升微小病灶檢出率。
3. 體檢機構的責任與改進
項目優化:增加腫瘤標志物組合檢測(如CEA+CA125+CA19-9),對鈣化灶等異常結果明確告知風險。
醫師培訓:加強超聲、放射科醫師對早期癌癥影像學特征的識別能力。
第三方鑒定如何定責?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爭議處理流程包括:
1. 申請鑒定:醫患雙方共同向市級或省級醫學會提交材料(病歷、影像資料等)。
2. 專家組論證:隨機抽取腫瘤科、影像科專家組成鑒定組,審查醫療行為是否符合診療規范。
3. 結論出具:判定是否存在過錯、因果關系及責任程度,作為法律裁決依據。
此案例揭示了常規體檢的局限性,也敲響了科學篩查的警鐘。癌癥防治需從“被動檢測”轉向“主動預防”,通過技術創新、項目優化和公眾教育,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體系。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